发布日期:2018-07-02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1765次
本报记者 任秉文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做到带着真情走访”“要思考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根在群众中扎得更深一些,把心与群众贴得更近一些”……去年11月,界首市召开“进访惠聚”大走访活动动员会,号召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带着真情走访,广泛了解群众需求,解答群众疑惑,把身子沉下去,把民心聚起来。
截至目前,界首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参与走访79562人(次),走访群众162593户(次),征求各类意见14591条,梳理问题9182个,整改问题7305个,办实事8148件,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进访惠聚”大走访中得到了解决。
“进访惠聚”大走访,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迎祥街整治前,是老城区最拥堵的一条街。”6月22日一大早,界首市西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云飞来到迎祥街,目之所及,沿街私搭乱建的店外店、遮阳棚已经全部拆除,整个街道看起来宽敞整洁。
“王书记,又来啦?”56岁的街道居民王芳荣热情地和王云飞打起招呼。在迎祥街做生意多年,对于一些商户长期占道经营店外店带来的不便,她有切身体会。“不光严重堵塞交通,还经常发生车辆擦碰,周边群众生活受到影响,大家都有怨言。”
“进访惠聚”大走访开始以后,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西城街道办事处立即行动,动员商户进行拆除。不到一个月时间,迎祥街的店外店和遮阳棚全部拆除完毕。“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辖区老城区范围内的所有街道店外店、遮阳棚全部拆除,还路于民,让居民生活得更舒心。”王云飞说。
西城街道办事处迎祥街整治仅仅是大走访中的一个缩影。界首市对于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整改交办单制度,即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立项,按照项目运作的方式和程序落实整改。目前,第二次向23个单位交办75个市级层面问题,已整改32个,42个正在整改。
界首市水务局副局长张伟向记者介绍,一些镇村需要修建桥梁和涵闸,过去很难列入省级或者市级项目,各地摸排项目交办到水务部门后,他们及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解决了包括代桥、芦村等多个乡镇桥梁、涵闸修建问题,补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都是老百姓期盼已久的事,这些实事做好了,和老百姓的心就贴得更近了。”
工业经济始终是界首最耀眼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界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人才的渴求更为紧迫。“我们走访企业时,很多企业家向我们反映急需各方面人才。”界首市人社局副局长袁道辉说。
为此,界首市先后出台了《界首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试行)》《界首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引进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截至目前,该市已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6个;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8.46件,居皖北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达10个,为界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界首市各级领导干部沉下心、扑下身,深入村镇、群众进行走访,广泛了解群众需求,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梳理问题9182个,办实事8148件,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医保社保、生活环境改善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走”出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访”出了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
再到黄永立家,界首市政办驻光武镇黄寨村“进访惠聚”联络员宋海洋显得很有底气。“黄老,您家门前的下水道已经在修,用不了多久就能修好,以后下再大的雨也不用担心积水了。”宋海洋话音未落,黄永立笑着拎出一个板凳,示意他坐着说话。
走进黄永立家,小小的庭院,在他和老伴的侍弄下,干净又整洁,墙角栽种的梨树旁,还有一个小菜园,农家生活好不惬意。但黄永立也有烦恼,这些年村庄的房屋越盖越高,尤其是他家周边的房屋,都比他家房屋高。“楼盖的高了,地基也就高了,一下大雨,水都灌到我们家门口了。”
去年下大雨,黄永立院子里都是积水。他只能趟水出门,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好。“进访惠聚”大走访后,宋海洋来到他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向上反映,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大走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这是“进访惠聚”大走访活动的基本要求。“我们走访之后,需要将走访中发现的问题梳理成清单,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当即解决不了的就向上汇报,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宋海洋说,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下,黄寨村下水道项目近期就会启动立项等工作。
白天走访,晚上整理资料,吃住都在农村。宋海洋表示,大走访不仅“走”出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也“访”出了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老百姓的事比天大,看到他们有困难,不帮助他们解决了晚上睡不着。”
界首市蔬菜办驻泉阳镇集东回族村联络员任少华在走访笔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大到村庄道路的整修、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小到邻里的矛盾纠纷,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里工作量大,但我并不觉得累,因为在和群众零距离谈心、拉家常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感到很满足很充实。”看到集东回族村许多群众有意愿发展现代农业,但缺乏技术,他积极联系农技推广中心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授课,目前已培训130多人次。
把身子沉下去的同时,也聚起了民心,赢得群众的一致认可
“你们庄的路修了没?俺们庄路修好后,进出村可方便了。”6月21日,在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村农民讲习所内,10多名党员群众在学习之余,闲聊起各个村庄的道路修建情况。
“俺庄的路原先最赖,没有一条像样的出村路。”78岁的唐洪福说,“进访惠聚”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市、镇领导干部多次到他们村了解情况,如今大唐庄不仅路修好了,还安装了路灯。
始建于1969年的界首市化肥厂,企业改制后效益不好已停产多年,如今面临拆迁。动议之初,很多化肥厂的职工却并不愿意拆迁。原来,化肥厂的老住宅是房改房,部分职工购买了房屋的全部产权,但也有一部分职工并没有购买全部产权。
“情况有点复杂,拆迁推进中遇到了困难。”界首市西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温超说,有些群众认为同样拆迁,对于当初全额购买了产权的人来说不公平,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在大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家及时调整思路,由市房产局牵头对化肥厂职工住宅的原有产权进行摸底登记,最终弄清了所有房屋产权的情况。
“同一个政策、同一个标准,把问题都讲清楚了,大家都乐意拆迁了。”温超介绍,截至6月22日,368户化肥厂职工已经签署拆迁协议313户。
“能够深入基层了解问题的干部才是真正的好干部。”化肥厂职工马洪启说,现在的拆迁政策既公开又公平,大伙很满意,都支持拆迁工作。
看着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的干部身影,光武镇黄寨村73岁的老民师黄永立感慨地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干部,咱们老百姓肯定会拥护和支持。”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界首市开展“进访惠聚”大走访活动以来,万余名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用沾满泥土的脚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用务实肯干的作风推动了发展,把身子沉下去的同时,也聚起了民心,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