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本地新闻

芦村镇贫困户张秋:爱和奋斗一路同行

发布日期:2019-09-11   来源:系统  阅读:2064次  


  还未进门,浓浓的米酒香味便扑鼻而来。一间老宅、一台机器、二十多个大桶整齐的排列在院内,芦村镇均张村贫困户张秋,正在忙着酿酒,“中秋节就要到了,村里人听说我自我发展开始了酿酒,为了照顾我,走亲串友时都到我这来订酒,他们的这份情意我心中很是感激。”张秋一边忙活手中的活,一边对笔者说道。

  而此刻,张秋的妻子,正在屋内给瘫痪在床的女儿喂饭。

  看到笔者的到来,张秋本想招待笔者坐会儿,但是他说他地里种植的50亩芝麻正是收割之时,他联系的15名工人已经在地里等着了,他还要赶着去地里收芝麻,为了不耽误他,笔者跟着张秋来到了芝麻地,等待他干活间隙,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今年是张秋开始酿酒的第二年,48岁的他,按照以往,本应在外地当个货车司机,女儿考上了大学,妻子在家照顾儿子,一家四口过着平凡的生活。偏偏,平地惊雷一声响,2016年1月,正在读大二的女儿张倩文,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抢救,年轻的生命虽然被抢救了回来,但是巨额的治疗费用不仅花光了这个本就因学致贫的家庭的所有积蓄,还负债了二十多万元。

  那阵子张秋的压力非常大,张倩文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却从此失去了自理能力,瘫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拥有着美好前程的女儿再也拿不起心爱的画笔;意味着妻子必须成为女儿的“全职护士”;意味着长达数年的治疗和看护;意味着巨额的医疗开支,还有营养费和护理费……

  残酷的现实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女儿瘫痪了,需要妻子寸步不离的照顾,与此同时,儿子考上了长春大学,养家的担子全压在了他身上,张秋放弃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了家中:“从孩子2岁起,我就贷款送两个孩子去县城上学,为了不让两个孩子无人看管,我到外地务工,把妻子留在了家中照顾孩子的起居,因为我始终认为,我一个人在外面苦点累点没关系,但是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不能落下,不能口袋满了,孩子的脑袋空了。”

  张秋的两个孩子很争气,都考上了本科,但是无情的病魔袭击了他的女儿张倩文,让这个因学致贫的家庭变成了因病致贫,他只好四处找零活干,没日没夜的干,也只能让家里人勉强吃饱肚子。

  “当初是为了孩子出去挣钱,现在也是为了孩子回家,但是在家光靠打零工挣钱是养不了家,脱不了贫的,生活的担子有千斤重,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可不能垮了,我必须要努力奋斗。”张秋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谋划脱贫计划。了解到张秋的情况,帮扶干部多次到他家与他沟通交流,从思想上激发他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在他的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除了干零活来挣钱之外,张秋开始了向产业方向发展。

  既然要发展产业,为什么不在酿酒上走出一片新天地呢?有了想法,就开始谋划如何干。张秋首先到大酒厂里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学习,掌握酿酒技术,其次,他还买了很多资料,一有空闲就看资料,研究酿酒方法。有了理论作基础,就可以开始操作,操作需要资金,一是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二是向亲戚朋友借,共筹措了资金7万元。

  于是张秋在自家院子里酿起了酒,场地虽然不大,但酿出的酒清冽甘醇,酒香扑鼻,只闻到酒味就让人陶醉,纯地道的自酿酒。张秋虽然经济上并不富裕,但是为人豪爽大方,平时来家中串门的,来玩的,买酒的,张秋都让他们喝几杯,尝尝酒的香味,喝了酒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连说好酒。

  除了酿酒之外,张秋还养殖了6只山羊,今年,张秋又承包了140亩地,种植了50亩芝麻、70亩大豆、20亩玉米。

  田间的管理,播种、施肥、除草、打药、收割等,张秋一个人忙不过来时,会请同村或邻村的,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前来务工,每个人一天50到80元报酬,既帮助了自己,也为他们增加了收入。

  张秋说,芝麻成熟了,如果不及时收割,芝麻粒就会洒在地中,所以要及时收割,这几天连轴转的在收割芝麻,每天累的一沾床就呼呼大睡,但是每天天一亮,他就起床继续干活了,他自始至终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他想守护他的家庭,他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忙碌起来。

  问及张秋还有什么打算,张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自己的孩子,儿子学习之余,会打工补贴生活费,这让张秋非常欣慰,而说起女儿,张秋的眼中泛起了泪花:“当时为了给女儿看病,我和妻子带着她跑了很多的医院,欠了亲戚朋友很多钱,欠的钱我可以慢慢还,但是我更在乎的是二十多岁的她,本是个花季年龄,正在享受青春,却瘫在了床上,被困在这一方小天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我要拼我自己一把,挣更多的钱,给女儿更好的守护。”

  张秋表示,下一步他准备用酿酒剩下的酒糟养猪,或者再试试其他的路子。人活在世上,不止为自己而活,也是为了爱的人而活,自己会努力奋斗,认真走好以后的每一步。(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