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明确要求,“要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会议本是推动工作、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载体,然而现实中,会议“话风”不正、言而不实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会议通篇照本宣科,大而无当;有的堆砌“高大上”概念,制造“花架子”新词;更有甚者“高调动员、轻视落实”。“话风”连着作风,作风关乎党风,想要真正改进会风,必须从扭转“话风”破局。
追根溯源:能力短板与思想偏差的双重桎梏。“话风”不正、“言”之无物,根源究竟何在?政策钻研浮于表面,理论解读雾里看花;基层调研流于形式,举措谋划纸上谈兵。领导干部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首要症结。部分干部对上级政策理解不深、解读不透,只能在语言表达上堆砌辞藻;因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致使讲话既接不住“天线”,也沾不上“地气”。但“说不好话”只是表象,政绩观扭曲成“空中楼阁”,形式主义异化为“表面文章”才是深层病灶。一些干部用“高端术语”包装政绩,堆砌“官话”“套话”,只为博上级青睐,却罔顾会议实效。“话风”不正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会消解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唯有坚决纠偏“话风”,让发言回归实用本质,方能推动政策落地生根。
破茧之路:个人锤炼与制度革新的双向驱动。改进“话风”,关键在于提升领导干部个人能力。以调研为基,深耕基层沃土;以学习为翼,拓宽知识苍穹;以实践为炉,锻造表达锋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领导干部若想在会议发言时言之有物、精准高效,需在日常下足功夫。要将调查研究作为讲话的“源头活水”,深入一线掌握实情,讲出贴合实际的“管用话”;要把学习融入日常,精读政策、勤思善悟,提升理论素养与分析能力;要减少对“笔杆子”的依赖,通过亲写讲稿、脱稿发言,实现“能写能讲、能讲会干”。
长效之策:思想引领与监督考核双管发力。改进“话风”,还需以思想为灯,照亮务实之路;以监督为网,过滤虚浮之辞;以考核为尺,丈量履职之效。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作秀式”发言;建立全流程监督机制,会前审查内容、会中把控流程、会后跟踪落实,及时纠偏“话风”问题;将发言实效纳入考核体系,对空话连篇者严肃问责,对务实敢言者表彰激励,以鲜明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会议生态。同时,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推行“短平快”发言机制,严控会议时长、聚焦核心议题;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闭环管理,确保会议决策件件有落实、事事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