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场职业跨界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在田间上演。前知名企业软件开发工程师程涵,因疫情毅然辞去高薪工作返回家乡芦村镇创业,凭借独到眼光投身林下赤松茸种植。一年多后的今天,他承包的50亩林地上迎来赤松茸丰收盛景,亩产突破8000斤,A级鲜品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热销长三角生鲜市场,更带动数十名留守村民就业增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
跨界转身:高薪工程师扎根乡土
程涵曾是令人艳羡的“码农”,在知名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多年。2023年初,疫情带来的反思让他决心换一种活法:“想为家乡做点实事,也探索生态农业的更多可能。”经过多地考察,他瞄准了“林下经济”——利用家乡闲置的50亩树林,仿野生环境种植赤松茸。这一选择既盘活了林地资源,又避免了传统种植的耕地占用,生态与效益兼得。
科技赋能:林下“掘金”亩产破万斤
虽是农业“新兵”,程涵却将工程师的严谨融入田间管理。他引入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结合松针腐殖土天然基质,精准调控菌菇生长环境。今年,首批赤松茸亩产达8000斤,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品相饱满、肉质紧实,A级鲜品率超90%。“林下环境模拟赤松茸野生生长条件,品质更接近天然,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程涵介绍道。目前,每日数千斤鲜菇通过冷链直送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成为各大生鲜平台的抢手货。
产业延伸:加工车间托起“家门口就业”
为锁住赤松茸的鲜嫩,程涵选取田间地头的冷库打造标准化加工车间,开发初步清理、分拣、速冻保鲜等生产线。车间内,数十名村民正熟练分拣菌菇,其中不乏留守妇女和老人。“以前农闲时只能打零工,现在每月能挣2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李大姐笑着说。这条“种植+加工+销售”的三产融合产业链,不仅让赤松茸附加值提升30%,更激活了乡村闲置劳动力,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未来蓝图:打造林下经济“共生模式”
面对丰收,程涵的规划更为长远:“老家这边背靠国有林场,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明年计划自己的基地扩大至200亩,并试验赤松茸与中药材轮作,提升林地综合效益。”他后期还计划开发菌菇酱、冻干产品等深加工线,同时通过直播带货打开C端市场。当地政府已将其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未来或将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经验,让更多乡亲共享生态农业红利。
从键盘到菌篮,程涵的跨界创业故事,不仅是个人理想的落地生根,更映射着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潮。一片树林、一群返乡人、一条产业链,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答卷。(赵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