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践行“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03-06   阅读:349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近期,大黄镇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打造筛子李精品示范村为突破口,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努力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整治环境有力度,擦亮乡村生态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此,大黄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出重拳、下狠手,全面提升乡村颜值。通过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累计清理垃圾240吨,整治各类乱搭乱建13处。实施绿化亮化工程,种植各类树木720棵,打造了一批美丽庭院、绿色村庄。同时,在筛子李、李大村示范成立“和美积分超市”,定期对各家各户环境卫生进行检查评比,对表现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如今的大黄镇,村庄整洁有序,道路宽敞明亮,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产业发展有热度,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大黄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值突破7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比如,筛子李村的竹编产业历史悠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建设竹编产业园,培育本土竹编企业,壮大竹编产业规模。建设中的竹编产业园拟入驻企业2家,带动村民就业140人,年创产值120万元。


  同时,鸭王村以产业集聚为重点,招引周边绳网企业入驻,形成了以绳网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同时,推动绳网产业与电商、物流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鸭王产业园已入驻绳网企业120家,年创产值25亿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400人。


  文化传承有亮度,留住乡村美丽乡愁。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大黄镇注重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过举办“晒被子,比孝心”活动、“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村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同时,利用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黄竹编,将竹编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竹编文化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安徽省“四季村晚”精品示范点展示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提升了大黄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乡村治理有广度,夯实乡村发展根基。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大黄镇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发展环境。大黄镇乡村治理先进经验获得《安徽日报》记者团队大型蹲点调研,被《安徽日报》四个整版进行专题报道。该镇积极推进“党带群建,十户联治”,强化镇村干部队伍建设,集中开展以“内审制”为突破口的财经制度建设,推进党组织纪巡审联动,实现镇村党员干部素质过硬、作风过硬。同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党总支的战斗力、凝聚力,带领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同时,创新建设“三联中心”,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近年来,全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7%以上,。


  群众参与有温度,共享乡村发展成果。大黄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多实惠。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累计召开座谈会84次,走访群众8100户,收集意见建议240条,并将这些意见建议融入到乡村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同时,在项目建设中,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同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48场次,培训群众3600人次,扶持创业120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据了解,下一步,大黄镇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把大黄镇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