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大黄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政策宣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连日来,在大黄镇的李大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内,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围坐在一起,他们脸上洋溢着专注与期待,认真聆听着宣讲员传播的最新政策信息。
一个小广场,几把小马扎,构成了一个个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宣讲现场。宣讲员们说着乡土话,讲述着乡情事,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这样一堂堂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养正气、成和气的创新理论宣讲,如春风般吹遍了大黄镇的角角落落。
据该镇党委委员、党校副校长肖宁介绍,这些微宣讲为群众搭建起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平台。过去,党的创新理论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但如今通过这种微宣讲的形式,真正让党的创新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宣讲是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地生根。大黄镇深知这一点,近年来紧紧围绕工作要点,不断探索创新理论政策宣讲的形式,分解宣讲内容,让宣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他们把宣讲从传统的会议室、讲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文化广场等群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在这里,宣讲员们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将党的政策和理论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带动了更多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这不,大黄镇文明实践“党的声音进万家”的宣讲员又走进了筛子李村。在那里,他们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养老保险等专题开展了针对性解读。宣讲员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当地群众奉上了一场激情澎湃、引人入胜的理论盛宴。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与宣讲员进行互动交流。筛子李村村民李长亮乐呵呵地说:“这种宣讲真的太好了,不管是政策上有不懂的地方,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惑,都可以随时请教,很接地气。以后有宣讲,我还来听。”他的话代表了许多村民的心声。对于群众来说,这些宣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黄镇以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民生要点为宣讲切入点,用小故事阐释大主题,将政策理论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他们深知,只有让群众真正理解了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政策的落实。为此,该镇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群众实际需求,制定了全方位的发展策略。他们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日常事,把宣讲工作与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平安创建等结合起来,把理论传播、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统筹起来,推动基层宣讲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比如,在乡村振兴方面,宣讲员们会向村民介绍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政策发展自己的产业;在养老保险方面,会详细讲解养老保险的政策内容、缴费标准、领取方式等,让村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通过这些宣讲,群众不仅对党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镇共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宣讲60余场次,受众逾万人。这一数字背后,是大黄镇对基层宣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该镇宣传干事贾婷婷表示:“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按照群众需求实现私人订制,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一个个小问题讲清讲明讲透,让理论宣讲家喻户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黄镇还在不断加强宣讲队伍的建设。他们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强、表达能力好的宣讲员,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宣讲水平。同时,他们还鼓励宣讲员们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不断丰富宣讲内容和形式。除了线下的微宣讲活动,大黄镇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讲。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将宣讲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如今的大黄镇,“微宣讲”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品牌活动。它不仅让党的政策好声音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群众更加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同时,它也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黄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