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五指用力”练就巧解民情民意“组合拳”

发布日期:2025-01-13   阅读:330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在大黄镇筛子李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宅基地纠纷。李自来和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触即发,并进行了电话投诉。


  这时,村里的李上海网格员从“民声呼应”网上接单后,得知了情况,迅速赶到现场。李上海首先耐心地听取了双方的诉求,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他联系了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以及村里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大家一起坐下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调解过程中,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双方解释了宅基地的划分标准和权益。“五老人员”则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讲述了村里以往因为邻里纠纷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和谐邻里关系带来的好处。经过几个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重新确定了宅基地边界。这场可能引发严重冲突的矛盾纠纷,在“微网格”的作用下得到了巧妙化解。


  无独有偶,这只是大黄镇在基层治理中一个小小的缩影,近年来,大黄镇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五指用力”攥紧民情民意,畅通基层治理“组合拳”,打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多元归集“一个口袋”。大黄镇构建了全方位的问题收集体系,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借助12345热线、“两有三解”、人民网留言及网络舆情监测等渠道,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捕捉群众诉求,确保不遗漏任何一条重要信息。线下,积极开展“上前一步”入户走访活动,镇村干部主动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在各个村口设立“百姓说事点”,利用村民熟悉的环境,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此外,还在全镇范围内安置了多个群众意见箱,进一步拓宽了意见反馈途径。通过这些举措,大黄镇将来自各方的群众声音归集到“一个口袋”,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依据。


  精准办理“一班人马”。大黄镇高度重视乡村“五老”人员、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户长队伍建设。通过组织针对性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开展案例分析等方式,不断提升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分工,压实责任,做到专人专责,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依据个人专长,设立专技专岗,比如擅长调解的负责矛盾纠纷调解,熟悉政策法规的负责政策解读和咨询等,确保每个问题都能精准对接专业人员,实现高效办理群众事务,让群众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良法统筹“一套机制”。依托镇“三联中心”,大黄镇整合了公安、综治、司法及专业律师等力量,推行“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三联”工作法。充分发挥村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借助“板凳会”等议事平台,引导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公开公正地调解矛盾纠纷。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和调解员们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情理为辅助,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创新驱动“一网打尽”。以大黄镇智慧化治理网络平台为核心,搭建起多层次网格体系。由7个村镇班子成员和村党总支书记领衔7个大网格,覆盖69个自然村小网格,457名“党带群建、十户联治”党员户长充实子网格。在这个网格体系中,网格员们就像一个个触角,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及时感知群众的需求和呼声。一旦发现问题,网格员会迅速通过网络平台将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问题的及时处理,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全程督办“一鼓作气”。为了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大黄镇建立了严格的督办机制。镇每日晚5点对专班人员进行视频调度,及时掌握问题办理进度,对于进展缓慢的问题及时督促。每周集中会商研判,对复杂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集思广益,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一盯到底的决心,全程跟踪问题的处理过程,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小网格牵系大民生,畅通了基层治理‘毛细血管’。”该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程心俭介绍说,“截至目前,已为群众解决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矛盾纠纷等网格事项510余件。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作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大黄镇,乡村治理将更加高效、更加完善,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也将逐步变为现实。”大黄镇将继续深化“五指用力”的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