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大黄镇李大村,村民们时常能听到村里大喇叭播报着关于村集体 “三资” 清理的消息,村头巷尾也张贴着相关宣传单,微信群里更是不断推送着有关信息。原来,村里成立了 “三资” 清理清收小组,对涉及村集体资产的合同展开逐一清理。
“对‘三资’管理是好事情!” 李大村党总支书记李德现感慨地说。为何他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时间回溯到今年,大黄镇以作风突出问题整顿为契机,将目光聚焦在农村 “三资” 领域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上,并得到长期整治。
寻医问诊,摸清家底。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大黄镇首先开启了 “寻医问诊” 之旅。镇里的工作人员深入各村,通过走访知情人、对接当事人等方式,重点对村集体财务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不规范、经济合同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核查。每一个问题都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每一处漏洞都可能让集体利益受损。在核查过程中,工作人员秉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比如在核查某村的一笔集体资金使用时,发现账目记录模糊,资金流向不明。工作人员通过多方走访,查阅多年前的相关文件资料,终于理清了资金的来龙去脉,发现是由于当时财务人员交接不清,导致账目混乱。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大黄镇并非个例,通过全面细致的排查,以问题为导向,逐一补齐监管漏洞和工作短板,筑牢集体经济安全防线。
找到病灶,破解难题。农村 “三资” 管理点多、线长、面广,犹如一张庞大而复杂的网,要想全面梳理问题,绝非易事。大黄镇深知这一点,于是通过建立 “镇村一体” 排查、“纪审巡” 联动、“民声呼应” 反馈机制,来畅通问题发现渠道,织密问题信息收集网。“镇村一体” 排查,让镇政府与各村紧密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镇里定期组织各村召开 “三资” 管理问题排查会议,分享经验、互通信息。“纪审巡” 联动则是纪检、审计、巡察部门协同作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纪检部门负责监督执纪,审计部门对财务账目进行专业审计,巡察部门则从宏观层面审视 “三资” 管理的整体情况。同时,“民声呼应” 反馈机制让群众成为问题发现的重要力量。在一次巡察中,接到群众举报,某村一处集体资产被长期低价租赁,损害了集体利益。巡察组迅速联合纪检和审计办公室展开调查,经过深入核实,发现该租赁合同不合理,通过重新评估资产价值,调整了租赁合同,为村集体挽回了经济损失。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排查机制,实现了对全镇7个村 “三资” 问题的大排查、大起底。
开出药方,处置有力。面对 “三资” 管理涉及人员广、利益链复杂、时间跨度长的困境,大黄镇深知,要提升处置问题的精准性,必须科学谋划、精准施策。通过分析研判、会商施策等方式,围绕 “能立行立改的立行立改”“需要长期坚持的建章立制” 的原则,压实镇村整改责任。对于一些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如部分村财务报销手续不规范,镇里要求相关村在规定时间内补齐手续,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报销流程。而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如个别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的问题,镇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协调各方资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相关人员、进行产权鉴定等方式,逐步厘清产权关系。同时,抓实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形成整改一贯到底的闭环。每个问题都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截至目前,全镇 “三资” 管理问题整改完成率超过90%。通过有力的处置,村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盘活,一些闲置的资产重新投入使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破除顽疾,形成长效。为确保集中整治见实效、见长效,大黄镇打出了一套 “组合拳”。通过畅通渠道、督查督办、执纪问责等方式,镇纪委、监察办积极作为。工作人员经常走访群众,了解 “三资” 管理整改工作进度,收集群众意见。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跟进处理。在督查督办过程中,对整改不力的村进行全镇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同时,为防止问题反弹,适时开展 “回头看”、杀个 “回马枪”。通过这种常态化的监督机制,确保长期效果。据该镇纪委书记、监察办主任苗强介绍,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大黄镇 “三资” 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规范了农村集体 “三资” 的管理,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变化,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姚易承)
- 上一篇:筑牢路灯“安全”线 喜庆祥和过“双节”
- 下一篇:顾集镇:全民阅读擦亮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