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小草莓”映红乡村振兴“好钱景”

发布日期:2024-12-10   阅读:804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在北风凛冽的冬日,大黄镇大黄村却呈现出一片独特的暖意。走进草莓大棚,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温暖世界。一股清新的果香扑面而来,那是成熟草莓散发的诱人气息。一垄垄的田畦上,簇簇绿油油的草莓枝叶繁茂生长,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在这片绿色之中,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恰似娇艳的红宝石,镶嵌其中,惹人垂涎欲滴。每一颗草莓都饱满多汁,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要摘一颗放入口中,感受那酸甜可口的滋味在舌尖散开。


  “我们的草莓采摘园占地15亩,精心建造了10座现代化的大棚,这里面种植着4个备受欢迎的草莓品种,分别是红颜、章姬、香野、宁玉。”草莓采摘园负责人李广丰介绍道,他的眼神里满是对这片草莓园的自豪与期待。“目前,采摘园里的红颜和香野草莓已经率先成熟,它们以其鲜艳的色泽和绝佳的口感,成为了游客们的最爱。而章姬、宁玉等草莓品种也即将接力成熟,抢鲜‘上市’。从现在开始,整个采摘期能够持续半年之久,这半年里,游客们随时都可以来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这个草莓园离市区也就8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每到周末或者闲暇时光,我就会带着家人一起来这里。”正在采摘草莓的游客郭先生一边忙着采摘,一边笑着说道。“我儿子特别喜欢这种户外活动,既能亲近大自然,又能吃到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草莓。你看他,在草莓丛中跑来跑去,开心得不得了。我们一家人在这里边采边吃边拍照,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亲子时光,真的是忙得不亦乐乎。而且,这里的草莓品质非常好,口感清甜,比在市场上买的要新鲜得多。”


  原来,大黄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寻求村集体经济的增收途径。村党总支书记李廷财深知,要想让村子真正富裕起来,必须要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村紧邻城区,交通十分便利,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五年前,我们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决定发展草莓种植产业。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很小,只有几座大棚,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逐渐认可,我们开始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李廷财回忆起草莓种植产业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


  现如今,大黄村已经培育出了4家草莓大棚种植专业合作社,整个种植规模达到了120亩,拥有大棚80座。在农忙时节,这里的用工量超过80人,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村民们在草莓园里工作,不仅能够增加一份收入,还能学到先进的种植技术。现在,我们村的很多村民都已经成为了草莓种植的行家里手。”李廷财说道。随着草莓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早早超过了50万,成功进入了界首市发展十快村的行列。这不仅让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看到村子越来越富裕,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我心里就特别欣慰。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坚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战略决策。”


  近年来,大黄镇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积极拓展“一村一品”、壮大“一村一园”,致力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富民产业园区建设。除了大黄村的草莓种植园,李大村的胭脂翠桃种植园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到春天,桃花盛开,如诗如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而到了收获季节,那一个个鲜嫩多汁的翠桃挂满枝头,口感鲜美,深受市场欢迎。鸭王村的葡萄种植园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如紫宝石般璀璨,品种丰富多样,有巨峰、玫瑰香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史炉村的菊花种植园则在秋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各种颜色的菊花争奇斗艳,不仅可供观赏,还能加工成菊花茶等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筛子李村的竹编工艺更是历史悠久,村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竹子编织成精美的竹篮、竹筐等工艺品,远销各地,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技艺。肖楼村的西瓜种植园在夏季为人们带来清凉,那沙瓤多汁的西瓜,成为了夏日里消暑解渴的佳品。


  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特色种植园和产业的发展,为大黄镇的农民们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据该镇农业农村工作分管负责人朱建英介绍,在特色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村的富民产业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各村的产业园发展良种培育产业,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大力发展无人机服务,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朱建英说道。此外,粮食烘干和作物仓储等设施的建设,也为农产品的储存和加工提供了保障。“这些设施的完善,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鲜期,还能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比如,我们可以将草莓加工成果酱、果脯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


  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大黄镇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家门口”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2千余人。“以前,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现在,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回到村里,在产业园里工作。这样既能够照顾家庭,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朱建英说道。村民们通过在产业园里务工、参与种植养殖、从事农产品加工等方式,真正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


  无独有偶,在大黄镇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小草莓”只是一个缩影。它代表着大黄镇特色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象征着大黄镇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道路上的成功实践。从草莓大棚里的绿意盎然到田间地头的硕果累累,从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到整个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彰显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大黄镇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下一步,大黄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让更多的“小草莓”般的特色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描绘出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共享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