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非遗技艺打造文化振兴“金饭碗”

发布日期:2024-01-09   阅读:2395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年初岁尾,大黄镇筛子村村民王银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一批原生态土特产品即发往河南,一次就增收近两万元。凭借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发的"大黄竹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张“金名片”,筛子李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土饭碗”,端牢文化繁荣“金饭碗”,走上了振兴路。


  筛子李村是深居在大黄镇和新马集镇交接处的一个传统村落,大黄竹编历史悠久,工艺精巧,风格独特,在界首市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园地中极具特色的品种。全村5350口人,世代居住的地方行路难,缺水吃,土地贫瘠,曾束缚着农家人的梦想,填饱肚子一度成为奢望,出路何在?


  2021年筛子李村被开发为旅游景区,筛子李村第一次打开山门,接纳八方游客。“没出路的时候,那年景一天能赚到50块钱,感觉就不少了。”在王银当时的记忆中,一套套竹编制品的筛子李村并没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据界首市竹编协会负责人金松杰介绍,大黄镇百姓自古就有竹编传统,早些年,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尤以筛子李村为甚.为填饱肚子,村干部带头兴建竹编博物馆,种竹子、编竹筐、参展会,能挣钱的事都干。


  “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件竹编制品的工艺是繁杂的,构图、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异常复杂,所有的活都体现在手上。”仍然坚守着竹编技艺的村民李德田反复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着。


  党的二十大以后,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筛子李村发展着力点。乡村振兴、农村综合改革等利好政策的实施,更让他们如沐春风。全村人弘扬“创”的精神、“闯”的劲头,举全村之力保护、开发、利用竹编产业,而且家家户户坚持深化竹编工艺、做大竹编文旅。村民李德田介绍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景变得越来越美,传统文化记忆也回馈着这个村庄。


  如今,该村通过外引内联,积极整合资金300余万元,形成“非物质文化传遗所+集体公司+技能培训+网络电商 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该镇已经成功将大黄竹编成功申报纳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打响大黄竹编非物质文化品牌攻坚战。筛子李村竹编博物馆周边现在已被改造为开放式民宿,破旧的土墙变身为雅致的风景墙。旅游旺季,民宿一房难求。太和的刘先生一家慕名而来,翠绿的青竹、清新的空气、典雅的环境,让他们心驰神往。


  文化振兴也改变着整个山村的气质,曾经坐落于村室对面的荒废地变成了旅游景区,而今靠着在景区勤劳经商的筛子李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该村党总支书记李上海介绍,全村200以上的村民转型为竹编个体经营户,在家门口稳稳端起了“文化金饭碗”,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2万元。(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