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高标准农田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发布日期:2023-12-20   阅读:939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就说10月份秋收吧,俺村集体种下的900多亩玉米亩产超过了1200来斤,比去年整整增加200来斤。这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明年的小麦产量应该也能增产,实现丰收。”隆冬时节,大黄镇李大村总支书记李德现望着已经出齐苗的广阔麦田,满脸憧憬地说。


  当谈及增产增收的“门道”,李德现带领大家伙来到就近的田间机井面前,夸赞道:“过去遇到干旱,靠拉水管一点点浇,意义不大,基本上无计可施。现在好了,有了这机井,旱能灌、涝能排,完全不用愁产量!”


  为了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农田”变“良田”。近年来,该镇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整合涉农资金1200多万元,实施8千亩高标准农田工程,李大村的1000多亩地就在其中。“以前咱这浇地,得用水泵从河沟里抽水,费劲儿不说,河沟里有没有水呢?全是看天吃饭。现在有了机井等设施,一按开关就能轻松摆平。”这边,和村集体深度合作的李大村种植大户见保林接过话茬,美滋滋的说,“不仅如此,界首市农村农业局还经常组织专家,定期开展农资农技下乡活动,更是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据了解,在农业丰产增收的加持下,李大村2023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0余万元,仅仅农户分红就超过42万余元。


  “土地上精耕细作、刻字绣花,要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大黄镇科技特派员李超介绍,不只是打配套机井,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按照自动监测功能区、机耕质量监测功能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分类,瞄准墒情、地情、肥情、环情监测,生产道路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打造,铺设沥青路面,路两旁种植楸树、女贞、红叶石楠等苗木,一路一景。今秋,该镇高标准农田每亩地增收120斤以上,一片片高标准农田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要想有个好收成,除了良田,良种良法同样关键。今年夏收,大黄村种植大户徐公田尝到了小麦新品种带来的甜头儿。“我们村一共种了1000多亩小麦新品种,尽管天公不作美,平均亩产还达1400斤以上,比普通品种多收200多斤,而且籽粒饱满、品质优良。”徐公田介绍说,他和丰云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每斤比市场价高5%,根本不愁卖。


  “下一步,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严格建设标准,严加工程质量管控,充分落实配套资金,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力做好农业生产要素保障!”该镇农业农村分管负责人朱建英介绍到。(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