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郊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旺”

发布日期:2023-11-02   阅读:654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新鲜的大个蜜薯,10元3格”“新鲜毛扁豆4元1斤”“刚摘的阳光葡萄10元一斤,甜类很类很,不甜不要钱”……眼下,笔者走进大黄镇沿路,只见42岁的李大村李大自然村村民李汉东热情地招呼过往行人和车辆,满脸自豪的推广者自己种植的特色产品。“郊区经济”的延伸,让这里的农户过上了好日子,也激荡着产业振兴的新活力。


  “别小看咱这生意,一天有个千把块钱的收入,还是纯利润哩!”李汉东乐呵呵地说。原来,李汉东依托紧邻界首市城区的优势,在自己地里建起12座塑料大棚,发展特色产业,做起“沿路经济”。在他身后的大棚里,笔者看到,时令蔬菜青翠欲滴,挂满地头的黄豆子和长在藤蔓上的梅豆子格外诱人,连同地里的蜜薯相映成趣。 “这边的东西比市场上的价格便宜,都是刚采摘的,很新鲜,我经常在地摊上买。”正在购买蜜薯的界首市区居民郭先生说。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道路四通八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耕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民通过家门口开办的培训课堂,熟练掌握了种植、养殖科学技术,为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依托沿路优势,利用自家耕地,建起塑料大棚,或发展差异化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的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现。


  在大黄镇鸭王村,农民刘飞在省道沿路种植阳关玫瑰葡萄100亩,还发展了采摘观光,建起了农家乐。每逢葡萄成熟季节,他除在沿路摆摊外,还搞起农旅融合采摘游。“100亩葡萄距离城区3公里,不到10分钟车程,不出地头就能销完,不仅照顾了家,还致了富。”刘飞高兴地说。


  无独有偶的是,史炉村47岁的村民史云峰,在路旁建起4座大棚,春季种植大豆、养殖豆丹,还种植西瓜、春玉米,秋冬栽培食用菌。得益于沿路而建,方便购买和运输,大棚产品吸引界首城区和太和县超市争相前来购买。一年下来,一座棚有2万多元的收入。


  现如今,不少农民通过发展“郊区经济”,打“土”字牌、卖“特”字货、做“产”字经。同时,还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把“郊区经济”做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截至目前,改镇发展特色产业面积1.2万余亩,60余家种植大户兴起“郊区经济”,年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