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民政贴心服务“暖民心”

发布日期:2023-10-28   阅读:1107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我们都去啊,市民政局来社区开展送温暖活动了”。


  10月27日上午,在界首市东城街道张孔社区和顺家园广场,市民政局联合市人民医院、东城街道社工站,开展“民政暖民心”志愿服务活动。八点钟,市民政局党员干部就来到活动现场,搭起了临时咨询台和义诊台,并把社救、养老、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图版摆放到社区广场,社区的广播也播出民政惠民政策宣传内容。市民政局的党员干部围绕老年助餐服务、社会救助办理流程和认定条件、群众关切的三个“一件事”等“暖民心”行动,向居民进行了政策宣传和解读,并开展了听民意、访民情,“建言献策”意见建议征集。


  自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民政局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批主题教育提出的“五个更加要求”,聚焦民政兜底救助、民生保障等工作职责,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努力办实事解难事。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界首市民政局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进一步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解决他们最紧迫的实际困难。


  市民政局凝聚救助部门合力,信息共享数据找人,主动对接人社、残联、公安、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通过数据筛选和比对,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根据实际困难程度和需要,一方面落实民政部门的基本救助保障政策,另一方面将信息推送至其他救助部门,给予相应的专项救助,推动救助向多层次、梯度化延伸。同时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制度找人,进一步压缩低保审核确认工作时限,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原为60日)之内办结,提升了办理效能。取消户籍地限制,实现跨域通办,熟练应用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系统,及时准确地更新数据,为群众提供低保受理、审核、确认等服务。围绕政策未享受的、未发现的、未清退的三个方面,由镇村包点干部进行入户核实。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主动帮助办理低保369人、21.675万元,特困26人、2.5064万元,残疾人生活补贴157人、1.256万元,残疾人护理补贴391人、3.128万元,高龄津贴1023人、3.069万元,进一步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精准对接需求,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问题,把一些看似细小,但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生事做细做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根据改造家庭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居家环境,市民政局逐户进行需求分析和评估,坚持精细化实施,做到“一户一方案”,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化改造。根据一线调研和实际需要,吸收镇村和群众意见,让确有需求的困难老年人享受改造政策,让政策更有温度。一方面,通过定期调度、入户抽查等方式,全过程督导改造实施过程。另一方面,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全面验收改造对象设施配备和施工质量,根据验收结果结算资金,设置5%的质量保证金,倒逼改造服务机构提高施工和服务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监督保障,确保改得实,质量高。今年9月份以来,已为168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


  做好特殊群体民生保障


  为切实推进主题教育成果转化,界首市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福利机构业务开展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要学、工作要干,把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放在心上,以“实”至终,认真盯紧对待。


  陈某到市民政局寻求帮助,表示自己遇到了困难,“户口在福利院,城镇转到农村,转回原家庭住址有困难”、“自身身体原因工作难,没有收入,无儿无女,身为五保户,户口原因办救助难”,希望能够帮助办理户口迁出,申请社会救助。市民政局迅速与陈某本人及姐姐、村委会、镇政府多方联系沟通。经查,陈某于1986年因父母离世造成生活困难、家中无人照料,以孤儿身份入住福利院,1993年成年离院后,常年在外生活,户口一直未转出。市福利院经实地走访核查、协调联系派出所,妥善解决了他户口迁出安置事宜。陈某也对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表达了深切感谢。


  市民政局乡镇社工站发挥专业社工服务,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创新,推动民生兜底保障服务工作从“兜得住”向“兜得牢”转变。顾集镇南李村李渡口自然村83岁的牛秀英,丧偶独居1年,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且视力残疾,加上去年丧偶的原因,其情绪非常悲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通过顾集镇社工站社工走访了解需求,并通过专业方法,开展一系列的陪伴、服务,解决牛秀英的实际问题,使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在的生活状况。自9月份以来,社工站为辖区群众上门“贴心服务”20多次,帮助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群众少一些“烦心事”“闹心事”“糟心事”,真正让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落实落地。(王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