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家庭——郭继成家庭:让村民的“口袋”“脑袋”都富起来

发布日期:2022-11-02   阅读:2279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自己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鸽子蛋带动了周边群众,产销两旺,大获丰收!”走进界首市养鸽规模最大的大黄镇鸭王村永信鸽业,一排排乳鸽“咕咕咕……”声此起彼伏,欢快不已。鸽子厂负责人郭继成一边喂食、一边观察鸽子涨势,忙得不亦乐乎。


       7年前,面对脱贫攻坚的感召和返乡创业的情愫,郭继成在外辛苦打拼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在父亲郭喜东的劝说下回到家乡,凭借从江苏“乳鸽之乡”带回的技术。经过调研发现,本地缺少上规模的养鸽企业。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鸽子蛋营养价值高、市场销路好,也可以带动周边群众致富,郭继成决定上马养鸽产业。


       万事开头难,本想着一切准备就绪的郭继成,却因用工难发了愁。由于当地缺少具备养鸽经验的乡亲,郭继成就从头做起,积极吸纳12名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他和妻子纪香丽每天一大早就带着大家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翻阅了大量养鸽子的专业书籍,并向大家伙传经送宝,积极补课。还手把手的到鸽子厂现场教学,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培养出了6名成熟的产业用工。


       “俗话说,一鸽胜九鸡。现在,人们对营养膳食的标准越来越高,鸽子营养丰富。养鸽的周期短,一只鸽子从出生到出售,只需要25至28天;种鸽一对能卖120至150元,母鸽一年平均产蛋50枚,一枚鸽子蛋按3元计算,一年下来仅鸽子蛋就收入150元。”谈及鸽子产业,憨厚耿直的郭继成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我存栏7千对鸽子,产蛋40多万只,主要运往河南、江苏等地,仅鸽子蛋一项,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纯利润就有60多万!”


       随着规模的扩大,郭继成又建设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厂房,开足马力,发展养鸽产业。为了打破自身限制、扩大养殖规模,郭继成每月都要深入该镇7个行政村开展技术培训,开展“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标准化“加盟模式”,传授养殖经验。目前,该镇7个行政村推广种鸽近2500对,每村都有至少15户家庭从事养鸽产业。就这样,在永信鸽业的龙头带动下,该镇养鸽产业越来越红火。


       “以前,继成带着我们养鸽子,让俺们脱了贫。现在,俺们作为散户养鸽子,一年也有个一两万块钱收入。乡村振兴俺们也加油干,让鸽子蛋变成金蛋,富起来!”在鸽子厂跟班学习的王大庆满怀憧憬地说。


       同时,郭继成一家还热心公益事业,发展“富脑袋”产业。


       “郭继成是‘四会’成员,大善人。他不怕得罪人,敢弄真事,俺们都佩服。设立这个红黑榜,老少爷们都支持点赞!”界首市大黄镇鸭王村村民肖寒丽介绍。“第一次就动真碰硬,上‘黑榜’的就是有名的倔老头刘大爷,刚开始,大家围着榜单,议论纷纷。看到刘子亮过来,办起了‘吐槽大会’,五十多岁的子亮脸都红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每次郭继成代表“四会”化解一线难题,都是座无虚席。“人要脸,树要皮。你两家为了这两分地,争了那么多年,怎么教育小孩,邻居谁不笑话?留的身后名,要留好名声,别留下骂名!”在处理本村邻里宅基地纠纷时,郭继成一针见血,说得四邻陷入沉思,当事人羞愧难当,一场纠纷得以迎刃而解。


       33岁的郭继成是远近闻名的直性子,他在全镇第一个设立“红黑榜”,坚决把打麻将、闹纠纷、环境差等不文明行为公开曝光,不留情面。虽然难免得罪人,但是郭继成行得正、走得端,流淌在骨子里的那种浩然正气,让人信服。


       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凌晨6点,郭继成和父亲郭喜东就早早到达疫情防控卡点,组织党员志愿者安排现场布防,再和户长一起走村入户,用流动大喇叭,把疫情防控宣传到千家万户。正午暖阳,他又来到核酸检测点进行模拟演练,从每一个群众扫码、测温、排队,到核酸采样,他都细致服务、耐心讲解,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入夜时分,返回卡点,继续执勤值守,扎紧疫情防线。


       郭继成作为党员,2014年返乡创业以来,先后在家乡开办便民超市,在界首市永信养殖场的基础上,又创办了珍禽园家庭农场,带动周边20多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他热心公益、说到做到、从无二话,多次为村内修路,安装路灯。2018年以来,他每年都会为村里扶贫事业捐款捐物。疫情防控中,更是为村里防疫阻击捐赠现金2万元,物资5000元,群众热心的评价他为“大黄首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