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界首市通过抓队伍、抓项目、抓政策,落实工作责任、落实脱贫工程、落实工作推动,取得了积极的成绩。
一、抓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一是抓统筹,把握总体方向。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将脱贫攻坚34项任务分解到单位、个人;常委会议每月听取脱贫工作汇报,层层夯实责任。二是抓队伍,增强攻坚力量。为市扶贫办增加5个编制,新设3个股室,明确人员分工;成立乡镇街道扶贫工作站,面向全市选拔扶贫专职副书记,配齐配强分管负责同志,139个村全部配备了扶贫专干。三是抓落实,结对帮扶到户。按照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由镇村干部帮扶,一般贫困户由市直机关干部帮扶的原则,全市157个帮扶单位、3496名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深入查找致贫原因,了解脱贫需求,制定针对性措施。四是抓核查,确保精准建档。组织近4000名机关干部,按照“八不纳入、两个摆平”要求,集中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核消8824户19172人,新增7735户16992人。目前,全市核定贫困对象24599户41996人,其中需产业扶贫23492人,易地搬迁535人,教育救助2709人,政策兜底12707人,生态补偿2709人,为下一步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3月中旬,我们邀请阜阳师范学院学生,对脱贫政策、精准识别等工作进行评估,群众知晓率、满意度达98%以上。
二、抓项目推进,落实脱贫工程。一是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500个户用光伏电站、6个村用光伏电站,现已并网发电,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贫困村年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通过招标,即将安装800个户用光伏电站,39个村用光伏电站,预计受益群众2600人。二是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对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的贫困户,谋划了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今年计划搬迁187人。三是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为2492个贫困户申报危房改造工程,今年计划落实危改任务980户。四是实施众筹式扶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扶贫信贷信用评级工作,已受理贫困户信贷申请520件,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170万元,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156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720人。五是实施电商扶贫,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126个,其中45个贫困村已建立网点33个。六是实施教育扶贫,对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纳入教育脱贫对象,其中,幼教阶段490人、小学阶段1853人、普高阶段285人、职高阶段42人、大学阶段292人。七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实行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政策,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同时,正式实施了贫困户免除丧葬费救助政策。
三、抓政策整合,落实工作推动。一是梳理政策,整合资金。根据省“1+20”政策,制定了15个配套文件,整合出可直接用于脱贫攻坚的资金1.3亿余元,统筹资金投向,做到精准对接,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确保贫困人口实现“八增七减”。二是构筑载体,规范管理。以“三个一”为载体,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即,一镇一幅作战图,包括时间表、任务图、责任人;一村一套图版,包括村级简介、贫困户公示栏、扶贫规划等;一户一档,包括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登记表和入户调查表、贫困户帮扶脱贫计划、干部帮扶情况、脱贫认定书等资料。三是创新方法,灵活推动。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组织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脱贫攻坚系列访谈、扶贫济困爱心人士评选等活动,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同时,建立“月考核、季调度、年总评”制度,开发“今目标”督查系统,实行几套班子负责同志、市乡干部报岗制度,由督查考核局定期或不定期督查人员在岗、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