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总共501棵,7分钱一棵,收你35块钱……”这是日前,笔者在代桥镇茶棚村茶东自然村贫困户于伟地头,亲眼见到他卖红薯苗的一幕。
卖红薯苗,见过论斤卖的,见过论捆卖的,还真没见过论棵卖的。笔者很好奇,就在他家地头的庵棚里,与老于聊了起来。
家有残疾成贫困
于伟,1964年生人,今年54岁,家住代桥镇茶棚村茶东队,初中文化,家中6口人,妻子和大儿子均是智力残疾,还有一个6岁的孙女,“我家是两残一幼”,于伟常说。
所谓两残一幼,是指家庭成员。于伟的妻子赵素敏精神残疾4级,大儿子于海洋精神残疾2级,孙女于文静刚6岁,还在上幼儿园大班。
“那时候的日子真的很苦!不够吃的。”说起过去的日子,老于都不愿回忆。因为孩子较多,加之妻子是残疾,老于不放心让妻子照顾孩子。就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家庭。一个男人既要外出劳作,还要照顾家里,虽然很辛苦,但终究“力不能及”,农业生产没搞好,家里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
“不怕你们笑话,那时候我连一双鞋都不舍得买。一双回力球鞋,我穿了两三年,前头露着脚趾头,后头露着脚后跟。”于伟告诉笔者。“我脚上这双皮鞋,还是俺村干部送我的呢!”
当孩子们羡慕、眼馋地看着别人家又是买鱼,又是割肉的时候,他就感到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这个家,“我恨自己无能,让家人跟着自己受罪。”
2014年,上级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把他家纳入贫困户,“镇里、村里干部天天上我家来,跟我一起商量让我脱贫致富的办法。”老于说,“村干部问我会干啥、想干啥。我就说,我种了一辈子地,就会种地,也只会种地。干部们也非常无奈,就帮我家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暂时解决了我家的温饱问题。”
低保能解决温饱问题,但不能让他发家致富,“我也以为我家就这样了,只能靠政府的帮助养活了。”老于一度陷入了苦恼、彷徨之中。
干部帮扶喜脱贫
正在老于这个家陷入无法发展的困境时,当时的村干部柳西周找到他,“老于呀,俗话说的好,‘穷无路,富在干!’咱不能光趴在家里等政府救济,我看你不如在村里租些地增加经济收入,凭你有几十年种地经验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脱贫致富应该是没有问题。”村干部鼓励的话,让他听了感觉心里热乎乎地,“就凭这句话,我也得好好干。”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资金、土地,这些又成了拦在老于发家致富路上的一头“拦路虎”。
为了帮助他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村干部找到本村常年外出打工的刘怀真和柳丙忠,让他们把自己顾不得打理的承包地,流转给老于。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去年于伟在租来几亩土地里种上了3亩马铃薯。收获后,除去种子、化肥、地膜成本,按市价计算每斤0.7元,每亩净赚1000元。另外,还获得政府种植补贴3000元。
有了发展的动力,于伟的干劲很大,加上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在2017年他家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达到精准脱贫标准,一举摘掉头上“贫困户”帽子。“去年我家享受危房改造2万元,小额信贷代资金入股分红3000元,种马铃薯3亩,收入3000多元,政府又奖补3000元,今年种2亩马铃薯奖补2000元,孙女享受学前教育一年900元……”说起这些,于伟一脸灿烂的笑容。
勤劳致富有奔头
“今年的收入一定不会少了!”谈到未来,老于信心满满。“我种了3亩地的马铃薯亩产平均可赚1000多元,加上政府补贴给俺的2000元,总收入不低于5000多元。”老于掰着手指,与笔者算起了今年的收入。
今年老于除了种了3亩地马铃薯外,还种了6亩多地的小麦,预计收入也在4-5千元。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常州织布工厂上班,一月能挣三千多元……
这些还都不是他最“自豪”地方,老于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这一亩半地的红薯苗。
“这是我引进的新一代国审品种,脱毒红薯新品种,皮色深红,肉色特白,三斤管晒一斤红薯干;淀粉含量高,且淀粉质量好,特优特白;产量也高,亩产一般在万斤以上。”老于介绍。今年春天,他引进了红薯新品种“商薯19”,育了1.5亩的红薯苗,“提前交钱预定的每棵七分钱,要不是以前预定的得每棵一毛。”“这么多的红薯苗我至少要赚7000块钱以上。”
“现在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也得紧盯市场,要相信科学。”老于说起来不无自信,“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加上自己辛苦努力,发家致富不是啥难事!”
“田家少闲月,夏日人倍忙”,虽然每天都很忙很累,但老于黝黑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桑艳峰)
卖红薯苗,见过论斤卖的,见过论捆卖的,还真没见过论棵卖的。笔者很好奇,就在他家地头的庵棚里,与老于聊了起来。
家有残疾成贫困
于伟,1964年生人,今年54岁,家住代桥镇茶棚村茶东队,初中文化,家中6口人,妻子和大儿子均是智力残疾,还有一个6岁的孙女,“我家是两残一幼”,于伟常说。
所谓两残一幼,是指家庭成员。于伟的妻子赵素敏精神残疾4级,大儿子于海洋精神残疾2级,孙女于文静刚6岁,还在上幼儿园大班。
“那时候的日子真的很苦!不够吃的。”说起过去的日子,老于都不愿回忆。因为孩子较多,加之妻子是残疾,老于不放心让妻子照顾孩子。就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家庭。一个男人既要外出劳作,还要照顾家里,虽然很辛苦,但终究“力不能及”,农业生产没搞好,家里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
“不怕你们笑话,那时候我连一双鞋都不舍得买。一双回力球鞋,我穿了两三年,前头露着脚趾头,后头露着脚后跟。”于伟告诉笔者。“我脚上这双皮鞋,还是俺村干部送我的呢!”
当孩子们羡慕、眼馋地看着别人家又是买鱼,又是割肉的时候,他就感到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这个家,“我恨自己无能,让家人跟着自己受罪。”
2014年,上级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把他家纳入贫困户,“镇里、村里干部天天上我家来,跟我一起商量让我脱贫致富的办法。”老于说,“村干部问我会干啥、想干啥。我就说,我种了一辈子地,就会种地,也只会种地。干部们也非常无奈,就帮我家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暂时解决了我家的温饱问题。”
低保能解决温饱问题,但不能让他发家致富,“我也以为我家就这样了,只能靠政府的帮助养活了。”老于一度陷入了苦恼、彷徨之中。
干部帮扶喜脱贫
正在老于这个家陷入无法发展的困境时,当时的村干部柳西周找到他,“老于呀,俗话说的好,‘穷无路,富在干!’咱不能光趴在家里等政府救济,我看你不如在村里租些地增加经济收入,凭你有几十年种地经验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脱贫致富应该是没有问题。”村干部鼓励的话,让他听了感觉心里热乎乎地,“就凭这句话,我也得好好干。”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资金、土地,这些又成了拦在老于发家致富路上的一头“拦路虎”。
为了帮助他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村干部找到本村常年外出打工的刘怀真和柳丙忠,让他们把自己顾不得打理的承包地,流转给老于。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去年于伟在租来几亩土地里种上了3亩马铃薯。收获后,除去种子、化肥、地膜成本,按市价计算每斤0.7元,每亩净赚1000元。另外,还获得政府种植补贴3000元。
有了发展的动力,于伟的干劲很大,加上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在2017年他家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达到精准脱贫标准,一举摘掉头上“贫困户”帽子。“去年我家享受危房改造2万元,小额信贷代资金入股分红3000元,种马铃薯3亩,收入3000多元,政府又奖补3000元,今年种2亩马铃薯奖补2000元,孙女享受学前教育一年900元……”说起这些,于伟一脸灿烂的笑容。
勤劳致富有奔头
“今年的收入一定不会少了!”谈到未来,老于信心满满。“我种了3亩地的马铃薯亩产平均可赚1000多元,加上政府补贴给俺的2000元,总收入不低于5000多元。”老于掰着手指,与笔者算起了今年的收入。
今年老于除了种了3亩地马铃薯外,还种了6亩多地的小麦,预计收入也在4-5千元。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常州织布工厂上班,一月能挣三千多元……
这些还都不是他最“自豪”地方,老于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这一亩半地的红薯苗。
“这是我引进的新一代国审品种,脱毒红薯新品种,皮色深红,肉色特白,三斤管晒一斤红薯干;淀粉含量高,且淀粉质量好,特优特白;产量也高,亩产一般在万斤以上。”老于介绍。今年春天,他引进了红薯新品种“商薯19”,育了1.5亩的红薯苗,“提前交钱预定的每棵七分钱,要不是以前预定的得每棵一毛。”“这么多的红薯苗我至少要赚7000块钱以上。”
“现在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也得紧盯市场,要相信科学。”老于说起来不无自信,“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加上自己辛苦努力,发家致富不是啥难事!”
“田家少闲月,夏日人倍忙”,虽然每天都很忙很累,但老于黝黑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桑艳峰)
- 上一篇:泉阳镇:村村修通"民生路"
- 下一篇:苑光辉督查指导水利扶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