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午收时 再也不见柳西周

发布日期:2018-06-02   阅读:3182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又是一年午收季,家家户户忙收获。望着黄灿灿的麦田,代桥镇茶棚村的柳西红又不禁想起了他的老委员、好干部柳西周。

  2017年的午收时节,村民的小麦大多都已经收割完毕,缺少劳力的柳西红望着大片的麦田泛起了愁容,“这可咋办啊!”

  “西红老弟,别愁,有我呢!”突然想起的声音,“吓”了柳西红一跳。他扭过头来,看到的是村里的干部,同庄他应该喊哥的柳西周,后面还跟着一辆收割机。“老弟,知道你家每人手,我来帮你。”柳西红再也忍不住,抹起了眼睛。

  就这样柳西周帮着柳西红把麦子收割完毕,送到家里,就又奔向了下一家。

  村里一些年龄偏大、缺乏劳动能力,和家中没有青壮劳动力的家庭,每到收麦时节都会遇到困难。为了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柳西周每年都会主动联系收割机械上门为这些缺少劳力的家庭收割小麦,并帮他们拉回家。

  遇到像柳东二组的“五老婆”于秀真这样的,他不但帮她种、帮她收、帮她晾晒,还会帮她卖掉收回来的粮食,卖粮食的钱同着邻居一分不少地交到她手中……

  “去年的麦季,西周大哥帮助23户困难缺劳力家庭收割小麦,他家的小麦都是最后一家收的。”柳西红激动地告诉笔者。

  “他每年都是这样,先紧着别家,自己家的却‘不闻不问’。”柳西周遗孀刘凤英说起这些,还带着一丝“怨气”。原来,在前年麦晌,大家收获的麦子都在场里晾晒,眼看着大雨就要来了,大家都去自家场里收麦,妻子让柳西周去自家场里将小麦收起来,他却说自己家里的小麦不要紧,柳西现一个人忙不过来,却跑去帮柳西现家收麦去了。刘凤英只好无奈地望着大片小麦,简单地堆放到一起,用塑料纸盖起来。柳西周也为了“看场”在场里睡了三夜。雨过天晴后,柳西周还和妻子开玩笑“你看,麦子没晒干,别人家还得把拉出来再晒,咱家多省事,省的来回拉了!”

  “每年收麦的季节也是父亲最忙的季节,他不仅要干我们家的农活,也还要看着地里的小麦秸杆,防止群众焚烧麦秸杆,每天忙的都吃不了饭,都会让我的母亲给他多蒸点馒头,带点咸菜,带着一床被子,成宿成宿的在地里看着麦秸杆。”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儿子柳兆文很有发言权。“父亲的病与吃饭不应时也有关系。”

  每年秸秆禁烧都是干部们最辛苦的时候。

  前几年,群众对政府提倡的秸秆禁烧不理解,不考虑污染和危害,只图自己方便,一把火烧了,简单、省事。

  “那些年,因为焚烧秸秆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可不少。”茶棚村老干部张兴成说,“西周可没少伤脑筋!”

  张兴成介绍,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减少群众损失,柳西周挨家挨户地做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上级政策,讲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好处,分析焚烧秸秆的害处,因为宣传还得罪过人。

  2015年,村民李彩霞点了一堆麦糠,及时赶到的柳西周把火扑灭,恨恨地批评了一顿。“当时,我很不理解,还给他吵了一架。现在很后悔。”李彩霞说,现在想起来,都是为了俺们好。

  由于柳西周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连续几年,茶棚村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都得到上级认可,群众也没有因为焚烧秸秆被处理的。真正做到了“不冒一股烟,不着一把火”。

  “一年两季的秸秆禁烧,他从没有在家里睡过觉。”每年秸秆禁烧总是与柳西周并肩作战的村民于永刚说,“他总是说,你们休息会,我看着!”

  吃饭时让别人先回去吃,熬夜时与大家一起熬夜,是每年参与秸秆禁烧群众对柳西周一致的评价。

  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该村推行秸秆禁烧“网格化”管控模式,每100亩地为一个网格,有1名村民负责本网格秸秆禁烧工作。包干到户、责任落实到田块等工作,实行人盯人、人盯机、24小时严防死守,确保机收留茬高度低于10厘米,秸秆全量还田或搬离田块。

  柳西周作为一名村级“网格长”,他一干就到深夜,从不把自己当成领导,处处走在工作的前列,始终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于永刚介绍,他带着我们走在田间地头,一发现垃圾杂物,便都是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打扫。大家看到他身上、脸上、头上全是灰水和尘土,就劝他休息,他却微笑着说没关系,又继续投入到打扫卫生的战斗中。他和我们日夜坚守在岗位上,联防巡逻,坚持不懈。饿了就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水。就这样,他带领我们连续完成一年又一年的禁烧任务。

  “又到了午收的时候,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秸秆禁烧,却再也看不遇到柳西周的身影了。”说到这里,于永刚不禁又唏嘘起来。(桑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