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交界的界首市,是阜阳市第一家高新区,也是皖北地区第一个坐落在县域的高新区。循环经济、营养健康、机械智能制造和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高新区先后荣获“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近年来,阜阳界首高新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阜阳市“双轮驱动”战略,围绕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以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抓手,突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升级持续加快,生态环保效益更加明显,产城融合初步形成。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居第八位,皖北第一;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1个。2017年1-11月,实现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6.3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工业税收21.26亿元,增速为58.2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7亿元,增速为24.5%;“两新”产业完成产值40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74%,同比增长88%。
目前,阜阳界首高新区正在积极推进“四区同创”,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阜阳界首高新区已成为界首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各项工作的推进、成绩的取得,更是五大发展理念在界首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
坚持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阜阳界首高新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举办科技高端报告会、高企培训会及创业沙拉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健全规划政策体系,先后编制《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科技创新资助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充分发挥规划、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坚持协调发展激发内在活力。以系统思维促整合,“一区四园”统分结合的管理框架完美搭建。阜阳界首高新区下辖田营、光武、东城、西城四个产业园和界首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界首市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平台公司,由高新区统一管理和调度,四个产业园区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线服务工作,市工投公司承担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融资,市担保公司承担融资服务。设立了以市委书记担任高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市长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高规格领导机构,建立了高新区党工委会、主任办公会、规委会制度、招商专题会、财经领导小组会等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高新区人事、项目、规划、招商、资金等事务,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全面深化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阜阳界首高新区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引导和扶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帮助企业获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奖励支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掌握绿色产业发展态势,重点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拥有全省唯一的环保大数据库系统,建成万亩生态防护林和万亩森林公园,正在实施总投资28.3亿元的高新区基础设施、形象提升和商服配套PPP项目,完善高新区综合承载功能,宜业宜居完美结合。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突破之路。只有开放,才有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阜阳界首高新区先后举办了“院士专家界首行”、“工业绿色过程国际高端论坛”、“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等活动,聘请8名院士为界首科技发展顾问,成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推动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设人才公寓,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组织企业家进高校,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坚持共享发展增强资源合力。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办大事。阜阳界首高新区积极对接高校、研究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院;组织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同攻克企业技术瓶颈,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基地;鼓励企业主导、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续贷过桥资金,设立循环利用企业退税资金周转池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共享发展动力。加快构建界首企业家社会,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活动,加强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共享企业家精神。(卫丹)
近年来,阜阳界首高新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阜阳市“双轮驱动”战略,围绕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以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抓手,突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升级持续加快,生态环保效益更加明显,产城融合初步形成。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居第八位,皖北第一;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1个。2017年1-11月,实现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6.3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工业税收21.26亿元,增速为58.2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7亿元,增速为24.5%;“两新”产业完成产值40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74%,同比增长88%。
目前,阜阳界首高新区正在积极推进“四区同创”,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阜阳界首高新区已成为界首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各项工作的推进、成绩的取得,更是五大发展理念在界首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
坚持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阜阳界首高新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举办科技高端报告会、高企培训会及创业沙拉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健全规划政策体系,先后编制《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科技创新资助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充分发挥规划、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坚持协调发展激发内在活力。以系统思维促整合,“一区四园”统分结合的管理框架完美搭建。阜阳界首高新区下辖田营、光武、东城、西城四个产业园和界首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界首市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平台公司,由高新区统一管理和调度,四个产业园区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线服务工作,市工投公司承担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融资,市担保公司承担融资服务。设立了以市委书记担任高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市长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高规格领导机构,建立了高新区党工委会、主任办公会、规委会制度、招商专题会、财经领导小组会等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高新区人事、项目、规划、招商、资金等事务,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全面深化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阜阳界首高新区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引导和扶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帮助企业获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奖励支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掌握绿色产业发展态势,重点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拥有全省唯一的环保大数据库系统,建成万亩生态防护林和万亩森林公园,正在实施总投资28.3亿元的高新区基础设施、形象提升和商服配套PPP项目,完善高新区综合承载功能,宜业宜居完美结合。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突破之路。只有开放,才有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阜阳界首高新区先后举办了“院士专家界首行”、“工业绿色过程国际高端论坛”、“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等活动,聘请8名院士为界首科技发展顾问,成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推动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设人才公寓,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组织企业家进高校,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坚持共享发展增强资源合力。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办大事。阜阳界首高新区积极对接高校、研究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院;组织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同攻克企业技术瓶颈,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基地;鼓励企业主导、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续贷过桥资金,设立循环利用企业退税资金周转池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共享发展动力。加快构建界首企业家社会,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活动,加强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共享企业家精神。(卫丹)
- 上一篇:界首六家企业获得省"三重一创"资金支持
- 下一篇:段浩调研老城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