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村镇扶贫路上不"猫冬"

发布日期:2017-12-06   阅读:1248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编筐打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如何点好“神来之笔”顺利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芦村镇按照思想再统一、重点再突出、资料再完善、预案再推演、帮扶再到位的要求,确保工作状态上“不掉链子”,扶贫路上不“猫冬”。

  “穆从前,年龄偏大,收入核算口述难度较大;穆德连,室内外环境较差;郭双箭,下半年全家外出,见面难度较大;穆德文,危房改造维修对象户,年收入远远超过3600元的脱贫线,现帮其长子看家护院……”,12月4日,该镇穆寨村委会协同扶贫包联单位---界首电视台的包保人员对2017年拟脱贫人员逐户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确保该村23户拟脱贫户不带着遗憾、不带着疑点“进入新年度”。

  “腿跑断、嘴磨烂,扶贫路上无怨言;贫困群众摘了帽,干部心里比蜜甜。”该镇本着对组织负责、对贫困户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政治担当,对全镇今年拟脱贫的270户、612人,逐户逐人逐项核算,扶贫路上绝不让一户掉队、一人落下。

  该镇着重解决贫困农民惯性“猫冬”的习俗,紧紧抓住影响冬季脱贫攻坚的“惰性”观念,组织镇村干部上门为老弱病残的贫困户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开展“入户调查”在贫困户家中“住一夜”感情沟通活动,为贫困户家庭脱贫“出谋划策”。

  穆寨村退休医生、党员穆从虎颇有感触地说,过去入了冬,村民不是打麻将,就是串门子闲扯,容易引发多起矛盾事故;这下好了,市镇村干部三天两头来到贫困户家中随访,形成冬天不“猫冬”,脱贫攻坚没“农闲”的良好氛围,把农村“猫冬”期变成大有作为的“黄金期”,不仅带来脱贫新途径,更带来了就业新观念。(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