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多措并举,夯实创新基础,健全创新链条,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内生动力,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
构建创新体系,夯实创新供给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累计达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9个。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1个,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省、阜阳市众创空间,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孵化全链条。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每年拨付8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引导资金,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3000多万元,新增专利保险企业51家,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加快人才引进服务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设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省级再生塑料公共检测机构1个。
做强创新主体,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抓好高企培育认定,先后举办4次高企培训会,二批累计获批高企25家,高企数达到55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发明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阜阳首位、全省县市前八,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75件,是安徽省的1.2倍,是阜阳市的5.15倍,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加快项目谋划申报,已争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6个,占阜阳市的40%。争取省级资金研发设备补助1910万,占阜阳市的57%,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5000多万元,预计全年项目资金超过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近一倍。引导企业争先竞优,该市获得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奖3个,其中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实现历史性突破;4家企业闯入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晋级企业数比2016年增加一倍,仅低于合肥、芜湖两个地级市,为全省县市之首。
激活产业创新,打造高新产业集群。坚持高端要素引领,与国家营养健康研究院共建国家营养健康研究院阜阳界首高新区分院,与昆明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高端科技资源;鼓励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4%,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新获批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成为2017年全省唯一获批国家高新基地。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全市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9亿元,两新产业产值增幅全省首位,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排位由全省11位跃升至第8位。(罗文)
构建创新体系,夯实创新供给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累计达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9个。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1个,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省、阜阳市众创空间,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孵化全链条。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每年拨付8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引导资金,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3000多万元,新增专利保险企业51家,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加快人才引进服务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设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省级再生塑料公共检测机构1个。
做强创新主体,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抓好高企培育认定,先后举办4次高企培训会,二批累计获批高企25家,高企数达到55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发明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阜阳首位、全省县市前八,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75件,是安徽省的1.2倍,是阜阳市的5.15倍,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加快项目谋划申报,已争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6个,占阜阳市的40%。争取省级资金研发设备补助1910万,占阜阳市的57%,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5000多万元,预计全年项目资金超过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近一倍。引导企业争先竞优,该市获得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奖3个,其中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实现历史性突破;4家企业闯入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晋级企业数比2016年增加一倍,仅低于合肥、芜湖两个地级市,为全省县市之首。
激活产业创新,打造高新产业集群。坚持高端要素引领,与国家营养健康研究院共建国家营养健康研究院阜阳界首高新区分院,与昆明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高端科技资源;鼓励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4%,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新获批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成为2017年全省唯一获批国家高新基地。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全市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9亿元,两新产业产值增幅全省首位,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排位由全省11位跃升至第8位。(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