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对皖北、安徽、中原地区来说意义重大,下一步创建中要继续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开放合作上下功夫,着眼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等不靠,抓紧完善创建有关工作。”11月3日至11月4日,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曹国英一行来界首考察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后,对界首高新区发展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在界首的两天时间,曹国英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界首市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园、天能集团、强旺集团、检测中心、天鸿包装、高新区规划馆、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地,了解了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情况,同有关方面就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高新区的发展趋势、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专家们认为,界首高新区应该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创业平台更加完善,提升创新能力,真抓实干,以升促建。加大创新创业的力度,造浓创新创新创业的氛围,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快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更好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科技企业发展需求。为入园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要素支撑。
近年来,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及干部队伍建设,以“四区同创”为主抓手,以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为目标,脚踏实地,锐意进取,高新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品质品牌进步一彰显,工业经济主引擎和主战场地位进一步提升。
经济规模快速壮大,发展质量领跑皖北。界首高新区已成为阜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在皖北地区产业提升和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引领作用明显增强。2016年,界首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亿元,增速达14.8%,位居皖北首位;实现工业总产值559亿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过24%。高新产业势头强劲,发展质量逐步提升。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11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0%,集聚规上工业企业28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5家,占阜阳全市高企总数40.0%。循环经济特色突出,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界首高新区坚持资源利用与高新技术耦合,立足特色、塑造品牌,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特色产业与健康休闲、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形成“一主双优”产业格局,为创建国家高新区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筹,大力促进“城市矿产”资源高端化利用与集聚化发展,形成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优势领域。2016年,实现产业产值400亿元,占全区总产值70%以上。已累计培育企业160余家,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0家,龙头企业带动性强,新兴产品不断涌现。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再生铅循环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华鑫、华铂牵头制定多项国家再生铅标准,自主开发国家领先的环保工艺设备。
同时,紧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不断拓展细分领域,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休闲用品制造等细分市场涌现出一批行业小巨人企业。装备制造异军突起,培育形成粮食机械、特种装备、机电装备、特色装备四大优势领域,特色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企业创新彰显活力,双创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界首高新区坚持科技与产业耦合发展,不断完善载体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成效显著。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支撑。企业自主创新态势良好,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双创环境建设有序,创新要素加快集聚。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约发展效果显著。高新区坚持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已建成各具特色、合理配套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拥有省级再生塑料及制品公共检测机构1个,专利代理机构3个,正在筹建渔饵公共检测中心,洽谈引进浙大、昆明理工大学国家级技术成果交易转化中心。
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企业服务意识领先。已形成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高新区的浓厚氛围,率先打破“保姆式”传统服务理念,探索建立以“亲”、“清”为原则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政务服务和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对民营企业提供专项资金申请、项目申报服务等政策帮扶,为高新区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出口退税周转资金池和公用型保税仓库,同时出台《促进外贸进出口奖励办法》,鼓励生产型企业壮大进出口规模和出口实绩。走高校、访企业、聚专家,全力开展项目合作与高端链接。
目前,界首高新区正全力打造全国创新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原地带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安徽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着力建设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绿色生态创新高地。
“阜阳界首高新区要提升创建基础,凝聚科技人才,集聚高新产业,加强开放合作,把高新区打造成皖北地区特色鲜明、生态优越的经济增长极。”阜阳市副市长王显义代表阜阳市和界首市发言时如是说。(界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