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地方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极广,传承广泛。近年来,界首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拓展思路,改革创新,推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以传承保护为核心,为文化产业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保护见成效 传承结硕果
2006年5月,界首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制,做到了保护有规划,措施有保证,资金有保障,使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技艺得到保护传承。
2007年,界首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新建了界首彩陶博物馆和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作品进行集中展览展示。同时,开展非遗项目集成,汇编出版工作,先后出版《界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集》《界首剪纸》《界首陶瓷》《界首方棋》《界首民间歌谣集》《光武民间传说》等书籍。
在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人保护和培养工作中,界首市通过完善非遗传承人评定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工作机制,使传承人积极投入到项目传承工作中,贾玉峰剪纸艺术传习所、刘兰英刺绣传承工作室、卢氏刻花彩陶传习基地、苗湖书会传承基地等10多个非遗传承机构纷纷成立,面向社会免费带徒、传授技艺,为各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有力保证。
多年来,在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下,界首市“非遗进校园”“精彩非遗走进美好乡村”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非遗传承工作硕果累累,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阜阳科技工程学校、界首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分别开设了界首书会、界首彩陶、界首渔鼓、界首剪纸、界首竹编等非遗项目艺术培训班,培养非遗艺术人才近千人,受到众多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项目产业化 运作市场化
界首市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及文化旅游园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大黄镇定期组织竹编培训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展览展示,开发包装,通过展销会、网上销售,成立祥雨竹编合作社进行运营,产品销售到山东、河南、福建、广东等地,每年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带领广大村民走向致富之路。顾集镇民间艺人贾玉峰、应玉德依托非遗项目“民间剪纸”“瓷板画”成立界首贾玉峰民间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和应玉德瓷板画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媒体包装向外推介,打造宣传平台,提升剪纸、瓷板画艺术的知晓率和知名度,扩大经济效益。界首市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卢莉华彩陶艺术有限公司、王京胜彩陶艺术有限公司、十三窑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等彩陶生产企业,以彩陶文化为主题,研制生产的高中低彩陶作品远销国内外,年产值300多万元,使彩陶成为界首市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传统非遗项目“界首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徐凤龙,与儿子徐涛在界首市西城街道办事处徐增庄自然村创建界首市龙凤木艺制品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浮雕、壁画、圆雕、根雕等综合木艺雕刻,创出了界首木雕的特色品牌,他的纯手工制作产品,供不应求,他还通过对广大村民传授木雕制作工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受到好评。
树特色品牌 百姓享成果
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的同时,界首市注重特色村镇的打造,注重区域特色品牌的培育,通过几年的努力,该市先后出现了王集镇李彬庄“杂技魔术”专业村、顾集镇顾集村剪纸瓷板画经营专业村、田营镇十三窑彩陶文化专业村、大黄伏羲文化传承古镇、光武汉文化传承古镇、田营彩陶文化传承古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村镇品牌,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的新亮点。
为更好地促进“界首书会”“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颍南书会”“大黄庙会”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界首市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招商引资、PPP等多种融资模式,兴建“界首书会传承基地”“界首市伟盛古窑文化产业园”“颍南书会大舞台”“伏羲文化园”项目,打造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树立区域文化品牌,推动当地经济的绿色发展,提高项目传承保护的效果,使当地农民群众乐享非遗文化发展成果。(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