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十大举措”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14-05-15   阅读:1836次   来源:阜阳文明网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近年来,界首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市域经济的发展,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为导向,推出“十大举措”力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到有特色、有亮点。

 

以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全市建有文化活动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140个,农家书屋138家, 一线文化工作人员130余人,文艺团队108支。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市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居)农家书屋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

 

以加大资金投入为杠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出台《界首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2千多万元,本市财政文化建设配套资金近千万元。

 

以企业文化宣传培训工作为切入点,壮大企业文化队伍规模。一是深入开展企业文化队伍培训,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用明显的企业文化队伍。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形象策划,着力培育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品牌文化。

 

以引导民间文化力量为突破,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载体增多。王集镇李彬庄的“农民杂技文化节,颍南街道的“周末大舞台””,任寨乡的“苗湖书会”,邴集乡的“梨花诗会”等活动,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盆景文化”;二是“三下乡”活动增多。2013年,年送戏下乡120余场次,观众达25万人次。三是电影放映活动增多。2013年,放映各类科教片、故事片 2600余场次。

 

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为平台,全面提高市民文化素养。一是开展文明建设系列活动,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二是策划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创新市民的参与平台。三是深化“校园道德经典诵读”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以培育文化产业为依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目前,界首市已注册的文化产业中,彩陶生产企业6家,卡拉OK厅、歌厅18家,台球厅12家,网吧36家,艺术摄影摄像18家,音像经营单位9家,复印部22家,印刷企业11家,书店13家,放映单位2家。其中以福斯特渔具厂为代表的渔具文化产业50多家,产品畅销到欧美地区,每年赚取外汇 700多万美金,今年有望达到2000万美金。彩陶产业年生产彩陶作品4000余件,生产总值近300万元。王集镇的李彬庄是杂技文化产业村,全村17个戏曲、杂技表演队,年收入达200多万元。泉阳薄战士民间小调艺术团,常年活跃在乡村地头,年演出达300场次,观众达60万人次,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立足点,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一是组织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我市被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即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界首苗湖书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即界首渔鼓、大黄庙会、扁担戏、界首刺绣。二是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会活动,促进了民间艺术大交流和大融合,使各类民俗文化、民间节日成为人民群众和谐共乐的桥梁。三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对普查到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全面记录,并制定评审标准,进行科学认定,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四是积极营造民俗文化传承的社会氛围。五是实施重点救护,建立传承机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以网络作为宣传平台,努力培育健康向上的媒体文化。一是在界首市政府网开设“文化界首”专栏,设立界首市文广新局网站、文化手机报等媒体,做好网上正面舆论引导。二是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管理。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网上监控、网上阅评、网上评论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打造网上内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办网手段,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对网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

 

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为动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新空间我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均全部实现对外开放,年均流通人数20万人。全市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300多场次。近两年来,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各类征文中在全国、全省取得取得金奖10个、银奖12个、优秀奖26个。开展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的文化下乡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提高打磨文艺精品为基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界首市积极引导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特区火热的改革开放生活,创作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到社区展演,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广大的业余文艺社团,坚持以“小题材,小投入,小制作,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加以引导,鼓励业余作者积极投入创作。大型现代戏《八百个孩子一个爹》获得阜阳市大戏创作贡献奖,同名电影将于20146月拍摄;剧目《盖房》、《母子情深》获得阜阳市小戏小品曲艺类“十佳”奖,《喜洋洋》、《别把“妈”字当口语》、《废墟上的新生》获得阜阳市小戏小品曲艺类“十优”奖,《邻里之间》、《张老师的星期天》获得创作奖。(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