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渔鼓的激情回忆

发布日期:2013-08-09   阅读:4192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界首渔鼓,乍一听,还以为是敲锣鼓或类似花鼓灯一类的舞蹈,其实不是。界首渔鼓是河南坠子起源的曲种之一,也是中国地方稀有剧种道情戏的鼻祖。现流传至今的唱腔经几代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对原生态的说唱风格有了新的内涵,是全面反映颍河流域一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民族、宗教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研究渔鼓与戏曲同宗同源同发展的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国曲苑中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界首渔鼓的起源发展
  
  界首文化昌盛,历史久远。曲艺活动源远流长,现代曲艺起源于原始的说唱艺术,从田营镇魏窑出土的10件战国铜铃器上,证实了远在战国时期,界首一带就已产生了说唱艺术活动。从1955年陶庙乡境内岳庄出土的汉代陶戏楼,1956年靳寨乡聂冢子汉墓出土的乐队陶俑,可以略窥秦汉以来界首说唱艺术的盛况。
  
  早在二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界首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这里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刘福通的故里和起义的策划地,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界首,商贾云集,名噪一时,各地著名曲艺艺人汇集于此,为界首渔鼓的交流、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行话为“溜兰条儿”,源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后由道士以道教为演唱题材,教化人民遵守国法、孝道,经民间艺人传唱传入界首约有400多年历史。我认为,渔鼓最早的源头在道教,她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随后,道教渔鼓从民间传到了界首,并在界首一带广为流传,后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成为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界首渔鼓艺人主要分布于光武镇、芦村镇和顾集镇。
  
  目前,界首渔鼓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传承艺人日渐减少,而广大群众对界首渔鼓的厚爱有增无减,现只有一年一度的界首苗湖书会还能依稀看到界首渔鼓的身影。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那时较有名气渔鼓艺人有王德庆、郭窝、常原德等。1905年左右,女渔鼓乐艺人摆摊说唱,其中以谷喜花、付贵喜等最为著名。在此期间,界首渔鼓与当地的曲种“颍河溜”相融合传至河南省后,称之为河南坠子。通过专家论证,河南坠子源于安徽太和一带,当时界首为太和县管辖。
  
  1906年,界首渔鼓艺人以多人搭台伴奏演唱后逐步发展为今天的界首道情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较为著名的艺人有徐风山、梁凤兴、徐广真、徐志帮、路立成、徐志斌、黄立臣、黄成海等,所演唱的曲目大多为打闹斗趣的轻喜说唱段子。如《于二姐拜寿》、《李玉莲招婿》、《打连科》等。
  
  界首渔鼓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唱词与说白均加韵脚,即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因界首南北狭长,行话又分为“上韵渔鼓”和“下韵渔鼓”,也就是南称“高音渔鼓”,北称“低音渔鼓”。高音渔鼓以头腔共鸣发生法为主,音色高亢且音质清亮;低音渔鼓属胸腔共鸣发声法,音色低沉且又音质浑厚。高音渔鼓的代表艺人是徐志帮、黄成海,曲目多为《八马骏》、《马前泼水》之类的小段子。低音渔鼓艺人为路立成、徐立斌,演唱曲目为《金鞭记》、《三侠剑》等长篇大书。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其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
  
  抗日战争时期,界首作为水运码头的中枢,渔鼓艺术得到相应的发展,渔鼓班多达20多个,与当时兴盛的河南坠子、淮北大鼓并开为名扬周边地区的三大曲种。
  
  1951年,界首渔鼓成立界首曲艺管理小组,对渔鼓艺人进行专业培训,渔鼓艺人达50多名。1958年,界首渔鼓艺人徐志帮赴蚌埠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调演,演唱的曲目《一对红花》获说唱类二等奖。同年,界首成立了曲艺队,吸纳渔鼓艺人6名,共先后后拨资30多万元用于渔鼓艺人的学习、排练、调演、汇演等。1985年,随着“苗湖书会”的兴起,渔鼓艺术得到了发展,由“苗湖书会”自发组织者投入渔鼓发展资金2万余元。1987年,徐志帮表演的《税魂》在阜阳地区曲艺大赛中获特别奖。1990年,界首渔鼓艺人苗清臣表演的《信用社是咱铁靠山》获安徽省第三届艺术节三等奖。1995年,界首渔鼓曲艺资料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得到了北京有关专家的认可,称赞为“安徽曲艺一枝花”。2005年,为挖掘和挽救渔鼓艺术,界首市政府投入1万余元,用于资料的整理和艺人的补贴,以及电子文本和专题片的开支等。2006年11月,界首渔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界首渔鼓,这一古老的曲种,目前在界首仅有一人在演唱。
  
  2008年9月4日,在暑气已结束,白露即将到来的季节里,我来到了界首。在界首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张宏友的帮助下,采访到了界首惟一一位界首渔鼓艺人、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为第三代渔鼓传承人苗清臣老艺人。苗清臣老人身体相当结实,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苗清臣已是一位古稀之年之人,看上去不过四五十岁的年龄。今年76岁的苗清臣老人说话快人快语,我们几个小时的交谈非常融洽。在这种和谐的交谈氛围中,我慢慢地走近了界首渔鼓的世界里。
  
  界首渔鼓的说唱特点及器具
  
  界首渔鼓是颍河流域最杰出的曲艺艺术代表,她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融合了当地的坠子艺术和鼓书艺术,使之唱腔更加圆润、自然、优美。所演唱的题材多为古典传统曲目,对人物个性的把握,突出稳、准、恨(恨为行话恨书,即说书舍命),渗透着艺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精神寄托,从中可以看出淮北大地人性的厚重、民风的朴实、人文的纯美。它对这一区域的曲种构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界首渔鼓为民间口头音乐集成,是劳动人民多年在劳作实践中的音乐结晶。为此,唱腔大起大落,或悲或喜,自然流畅,且朗朗上口,易听、易懂、易传、易学。说书者眉目传情,声情并茂,听书者静入其中,神情贯注。真质朴实的演唱艺术,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界首渔鼓的说白和演唱均以上韵为主,持淮北方言,字音则接近中州河南话,所演唱的字句大多为七字句、十字句;三字句和五字句很少运用,常用韵脚为中东韵,在收口字延长音域时,先收后放,使字音由弱到强,演唱效果极佳。
  
  界首渔鼓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坐唱,唱到激情时,偶尔站势说唱,以唱为主,以夹白为辅,待唱一段后,即放下鼓板,以评书为形式,再进行表演。
  
  界首渔鼓的演唱特色为一人一台戏,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摞摊演唱。界首渔鼓以略带沙哑之声为主体演唱特点,字正腔圆,喷口有力,表演火爆。有时运用闪板和夺字技巧,引人入胜,拍手叫好。
  
  界首渔鼓的唱腔多用颤音,通过颤音力求使唱腔尽量悠扬。颤音更适合低音渔鼓擅长抒发的那种优美、婉转、缠绵悱恻之情,可达到因情生音、声情并茂的境界。
  
  苗清臣演唱喜欢高音渔鼓唱腔,他说,高音渔鼓音调高亢、洪亮、热烈、奔放,尤其是唱到擂鼓出战中,那种洪亮的唱腔能感染观众的情绪,仿佛把听戏者带入那千军万马的嘶杀声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界首渔鼓也多用衬词衬字,如“哪个”、“哎”、“哼”等,其衬词衬字多加装饰音,且拍节较长,一般为四拍。装饰音多用于尾音部,发声方法多用于鼻音。界首渔鼓还多用于滑音,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音韵更加细腻、委婉。界首渔鼓的唱腔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由上倚音引伸出主体旋律,从而而推动乐句的发展。二是通过变化音,来增加音乐的韵味美。利用“4.6”色彩音发展了旋律的意境之美。以“1.3.5”主音来丰富旋律,使唱腔产生一种流动之感。尤其是界首渔鼓唱腔的结尾处,绝不简单的收煞,必有异峰突起、起伏跌宕的腔调,不仅听来神气十足,且大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界首渔鼓的演唱器具为渔鼓筒子,俗称道筒子,直径为6公分,长为120公分,筒体采用上等毛竹中部,浸桐油,缠绵线,上老漆,一端蒙上猪护心皮。另一个器具为简板,是渔鼓的击节乐器,左臂竖抱渔鼓筒,左手持简板打节奏,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击鼓皮,发出“咚咚“的声音。其击鼓节奏有三种,一是简板击打,渔鼓弱拍开击;二是简板与渔鼓花击节奏,简板打正板;三是渔鼓与简板同时开打。
  
  界首渔鼓老艺人苗清臣告诉我,他有两个渔鼓筒子,一个是他师兄徐志帮(徐志帮2008年元月去世)使用过的。另一个是他自己经常使用的,他演唱用的渔鼓筒子长有130公分,用毛竹中部(一骨节三粗)做成的。做渔鼓筒子,竹子中间必须掏空,两头要一般粗细。而竹子各骨节的部分要锯掉,一般有五六骨节,锯掉骨节后,再将竹子一节一节用胶粘合住。竹子有一头要用猪护心皮(猪心外面的一层薄膜皮)糊住,用蟒蛇皮也行。另一头不用糊口,敞开口,便于传音。然后,用棉布紧紧裹住,随后,用棉线缠一层,再用桐油擦几遍。做完这一切,再将竹子两头用铁环圈子籀住,主要防止开裂,最后用黑色胶布缠住便大功告成。
  
  苗清臣使用的简板也与众不同,以前使用的简板都是用竹子所做,而他的简板则是用紫檀木做的。简板由两块紫檀木所做成,有意思的是,两块紫檀木是不一般整齐,一块长,一块短,长的7公分,短的5公分。就像我们所看到的用竹子做的快板,也是不一般整齐。但这一长一短两块木板可是有说法的,一说是短的一节给说评书的了。二说是给染坊做布牌子了。当然,除紫檀木之外,简板也可以用红木、楂树料,因为这几种木料敲击音质清脆响亮,除此之外,用别的木料都不响亮。
  
  界首渔鼓的唱腔音阶是从低音3到中音6。常用音域在11度,但个别音则唱到高音I,音域扩大到13度。演唱时多采用一字一音,个别声腔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手法。
  
  在声腔上常用上下句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采用不同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悲、急、愁、闷。在唱腔旋律中,根据剧情需要有时也夹带节奏的韵白,使吐字更为丰满有力。
  
  界首渔鼓说唱的曲目有《响马传》、《八马骏》、《大红袍》、《小红袍》、《柳公案》、《包公案》、《隋唐演义》、《岳家将》、《呼家将》、《杨家将》、《彭公案》、《济公传》、《封神演义》、《十把穿金扇》、《薛仁贵征东》、《金鞭记》、《三侠五义》等。新曲目有《韩英见娘》、《摔酒壶》、《一家人》等。
  
  “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界首渔鼓自娱性的重要体现,是原始趣味的真实写照。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一曲渔鼓说唱,宣泄着内心的情感世界,或高亢明快,或凄婉悠扬;性情炽热,愉悦心胸,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特别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渔鼓小段新作,教育人们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在今天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界首渔鼓这一曲艺传统文化仍不失其重要的宣教意义。
  
  当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围绕着经济发展时,渔鼓老艺人苗清臣又是如何守住清贫,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坚持到现在?支撑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正是因为有苗清臣这个老艺人,界首渔鼓这门艺术才没有绝迹消亡。苗清臣拯救的不仅仅是界首渔鼓,还有界首的苗湖书会。而这两项传统文化如今都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如此酷爱戏曲艺术的苗清臣,他的艺术人生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和往事呢?
  
  目前在界首,界首渔鼓艺人仅有苗清臣一人在演唱,他的徒弟及其师兄徒弟都已改行或者出外打工去了。我们假设,如果有那么一天,苗清臣走不动路也唱不出声了,界首渔鼓是否如千古绝唱广陵散,走向一个无人所知的世界呢?
  
  界首渔鼓传承谱系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许多行业被分成三教九流,而戏曲界的梨园子弟则被统治阶级视为“下九流”。不仅如此,这些梨园子弟死后还不准进祖坟,历代志书也不予记载。这些艺人在社会的底层顽强地生活拼搏,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然而,尽管这些艺人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百姓唱出了心声,但因其属于“下九流”职业,而没能记载以至这些在历史上涌现出的艺人湮没无闻。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则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的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
  
  徐立斌(1923——1989年),渔鼓艺人,自幼拜徐费祥为师,擅长演唱低音渔鼓,音色圆美,演唱火暴,人送绰号嗡倒山。1957年任界首县第一届曲协副主席,1972年参加界首曲艺专业队,所演唱曲目为《郭子仪》、《刘墉坐南京》、《月唐传》,新曲目为《再打太行山》、《阿庆嫂》、《新儿女英雄传》等。
  
  路立成(1921——1994),男,界首芦村镇人,家派路全成,12岁投师学艺,擅长渔鼓说唱。路立成虚心好学,广交艺人,常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动听,享誉界首以北,在渔鼓演唱中人称南徐北路(南为徐志帮的渔鼓说唱,北为路立成的渔鼓说唱),他大胆创新,富于开拓精神,把以往的渔鼓坐唱改为站势说唱,扩大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活跃了渔鼓表演气氛。演唱的曲目有《金鞭记》、《大红袍》、《小红袍》等。
  
  王志荣(1925——1986年),女,界首小黄人。王志荣幼小家贫,8岁拜本村渔鼓艺人王之明学艺,12岁正式拜师于“明”字辈渔鼓艺人段明奎,得名王志荣,即走村串户演唱。成年后嫁给渔鼓艺人黄成海,两人即演唱对口渔鼓,因王志荣长相俊美秀丽,身材适中,音色甜润婉转,黄成海也相貌堂堂,唱腔浑厚有力,而成为著名的“鸳鸯趟子”(即夫妻搭档),享誉界首、太和以及河南省的漯河、沈丘、淮阳一带,所演唱曲目为《大闹河间府》、《大宋金鸠记》、《隋唐演义》、《八宝珠》等,新曲目为《快打美国狼》、《爱国商人》、《血海深仇》等。
  
  黄成海(1920——1995年),界首小黄人,幼时学唱渔鼓、坠子、大鼓书等,尤擅长渔鼓演唱,他以略带沙哑之声的卧喉咙演唱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界首、临泉和河南省的周口、淮阳等。黄成海属高音渔鼓演唱的代表,音色厚重有力,润圆动听,并融合坠子、大鼓的唱腔艺术,极大地丰富了渔鼓的唱腔。黄成海所演唱的曲目有《五虎平西》、《大八义》、《小八义》等。
  
  第一代:清道光年间出生:王德众、郭窝、常原德、徐凤山、梁风兴。第二代:徐广真1902年生;谷喜花,1905年生;付贵喜,1907年生;段明奎,1908年生,徐贵祥1908年生,第二代死亡年月不详。第三代:徐志帮、黄成海、路立成、徐立斌、王志荣、苗清臣,除苗清臣外,都已去世,生卒年月前面已有记载,在此略去。第四代为辛天聚,李立帮、宋登峰、于虎、史军。第四代传承人分别是苗清臣和徐志帮的嫡传弟子。
  
  对于现在将苗清臣定为第三代传承人,我是持否定的态度。因为界首曲艺史料载:“渔鼓源于唐宋,流行于明清。而界首界首渔鼓始于明代,盛行于清道光”。
  
  界首渔鼓始于明代,我们如果将明代早期、中期及明代的渔鼓艺人算上,渔鼓传承何止是现在的第三代呢?假设我们按30年一代传承艺人计算,即使抛却明代早期和中期时间,从明朝末年(1628年)算起,到苗清臣出生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计算,在这304年间,也有10代艺人传承。即使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到1932年计算,也是五代传承。
  
  因此,我始终认为,界首渔鼓艺人苗清臣绝不是现在的第三代传承人,而是第十代或第五代传承人。当然,我这种推算是一种假设,还没有找到更确凿的史料。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对当地民间艺人史料进行挖掘,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
  
  渔鼓艺人苗清臣
  
  苗清臣1932年出生于界首任寨乡。苗清臣出生不到一年,父亲便因病去世了。母亲一人支撑起了这个贫穷的家。1959年考上界首农校读中专。在学习期间,苗清臣每个星期天都会到曲艺协会听唱。1962年毕业后,因有艺术天赋,在曲艺协会负责的李明德便让苗清臣到曲艺协会学习演出。这样李明德便成了苗清臣的第一位师傅。不过,师傅李明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仅是热爱戏曲。因为小时候喜欢听唱,新中国解放后便参军入伍,部队转业便被分到文化部门工作。因此,苗清臣才得以认识了这位将他领进门的师傅。
  
  在曲艺协会第一年,苗清臣学唱大鼓书,随后,又学唱了几年坠子。在这几年期间,有一次,苗清臣回老家,听说太和肖口逢赶集,有一说书艺人说的书很精彩。闻听,引起了苗清臣的兴趣,便赶到肖口去听(太和肖口离他居住的任寨不远)。那天在肖口的说书的艺人是王明桂,当时说的是《杨家将》这段书,苗清臣听得如痴如醉,便萌生了学习说书的兴趣。随后征得李明德师傅同意,又拜王明桂为师学习说书。
  
  近几年,苗清臣围绕着当前社会现实,写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涌现的新人新事。如宣传邻里和睦、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破除迷信、艾滋病防治、反腐倡廉等内容的曲目。
  
  今年6月,阜阳市政协召开了三届十次常委会,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问题。苗清臣等艺术家应邀参加了会议。苗清臣现场表演了界首渔鼓《三国演义》选段《单刀赴会》,古朴、豪放,充满乡土气息的唱腔,充分展示了界首曲艺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受到参会人员的好评,赢得了热烈掌声。
  
  9月4日我前往采访苗清臣艺人时,他为了让我真正了解界首渔鼓的魅力。苗清臣老艺人左臂抱着渔鼓,左手拿着简板,右手拍鼓,站在客厅里当即为我们演唱了一段渔鼓。苗清臣擅长高音渔鼓唱腔,他演唱的关公《单刀赴会》是传统曲目,听来有一种慷慨激昂令人振奋的情绪萦绕。我仔细观察他左手拿简板动作,他唱了大约十几分钟停下来,接着他告诉我,他使用简板一般都用双击,而且他还可以双击和单击相结合,而别的渔鼓艺人通常只会单击动作。
  
  目前,苗清臣的三个徒弟都没能将渔鼓传承下去。辛天聚在家乡一建筑工地;李立帮到山西打工去了;宋登峰则到新疆打工去了。苗清臣膝下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北京跑运输,二儿子参加了工作。但没有一人学习渔鼓,因为渔鼓讲究声腔。现在膝下有几个孙女,他打算在孙女身上下功夫,把渔鼓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无意中查阅《中国音乐史图鉴》,我发现又有一些渔鼓的新史料。渔鼓,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宋代已出现,见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戏》。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
  
  苗湖书会的举办地在界首市任寨乡的苗湖村。清嘉庆年间,唱坠子翁的艺人苗本林,发起了苗湖说唱会,当时参加的演唱艺人有苗湖村3人,邻村5人。
  
  1939年,第六代传人苗元甫为纪念第一代发起人苗本林165周年诞辰,把闰年的农历六月六定作苗湖书会,一唱就是5天,迎来四邻八乡的群众,相当热闹。此后,苗湖书会经过不断传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文革时期,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沉寂。
  
  1985年改革开放给带来了生机和机遇。著名艺人苗清臣看到苗湖书会有了新的希望,联络周边市县的著名艺人,在界首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重新举办苗湖书会。苗湖书会一届5天,方圆几十里的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山东曹县、江苏坯县、湖北大悟县、河南周口地区、阜阳地区各县市、宿州地区的曲艺人相继赴会演出。
  
  为把苗湖书会更好地办下去,苗清臣从1986年起,相继举办了曲艺培训班,并成立了苗湖曲艺队,吸收了几十名农村青年,分别学习琴书、坠子、大鼓、评书。苗清臣自编教材,自任教员,传授技艺,示范表演。张丽的大鼓说唱,声音宽厚,底气十足,曾在界首市首届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郝小梅的坠子,起腔火爆,唱腔优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苗湖书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苗湖书会演唱的曲目,特别是鼓书、评书等道具简单,演唱方便,可就地取材,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非常适合当地农民口味,易于传承。苗湖书会反响很大,《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多次报道、播放苗湖书会盛况。苗湖书会现在已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尾声
  
  随着新时期各类传媒文化的渗透,界首渔鼓这一摞摊的演唱形式,其市场严重危缩。界首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张宏友分析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受经费短缺等因素,缺少对渔鼓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对新人的及时培养;专业研究人员馈乏,不能及时挖掘传统渔鼓艺术的精髓,因此渔鼓艺人的精典唱腔得不到有效的整理而失传。
  
  可喜的是,对于当前界首渔鼓这一濒危的曲艺,界首市文化局已成立界首渔鼓艺术研究室,开始收集、整理界首渔鼓文字音像资料。建立渔鼓艺术人才保护制度,对艺术人才、传承人实行政府津贴和医保体制。还将按邀请有关曲艺专家对界首渔鼓艺术进行全面的定位,确定界首渔鼓的一定地位和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完善、整理界首渔鼓的资料,确保界首渔鼓流派的传承和保护。
  
  与此同时,界首市文化局已将界首渔鼓向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界首市有识之士的关怀支持下,有苗清臣这样执著的民间艺人,界首渔鼓的明天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