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旬的贾友昌和张素云是一对金婚模范夫妻,家住顾集镇李翠行政村。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了由红十字会颁发给老两口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并听老人讲述了遗体捐献背后的故事。
“父母是孩子的旗帜,我们为二老而骄傲!”
贾友昌和张素云育有四个孩子。他们的大女儿在医院工作,见过许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匹配器官而失去生命的病人,所以当老人们萌生捐赠遗体的想法时,大女儿首先表示了支持,其他的儿女也一致表示以后要效仿父母进行遗体捐赠。当笔者问起会不会担心别人指责他们不孝顺,他们的儿女说:“孝顺与否不是在于老人去世之后怎么对他们,而是在世时怎么对待老人,尊重老人的意愿是最基本的,父母总是教育我们,人死就是一把土,留下墓地也是浪费资源,不如把死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为父母有这样的境界感到自豪,父母也为我们的尊重和支持感到欣慰。”
2015年7月,两位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
“这是我们多年的心愿,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我们只想多发挥点余热。”
“贾友昌、张素云同志,您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角膜),恩泽患者,造福社会,这种高尚的人道奉献精神,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与赞扬。”
这是贾友昌和张素云《遗体(角膜)捐献荣誉证书》上的一段文字。自从领到了证书,老人一直珍藏着它。“看到它,觉得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心愿。”老人触摸着证书高兴地说。
贾友昌老人告诉笔者,当时联系红十字会的时候,对方询问他希望捐献哪一部分遗体。“能捐的都捐了吧,我年龄大了,身体上的许多零件已经不好用了。人走了,留着这副臭皮囊也没用,争取多发挥点余热吧。”
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老人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老人们却平静而腼腆地说,“我们做的这些不算什么,人总是会死的,没有意义的化为尘土,不如把遗体捐赠给需要的人,如果我们死后身体的器官能移植给别人,能救活一个人,也算是一种延续了。”
“老人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仍坚持为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从不间断”
贾友昌是一位退休教师,默默教书育人40年余载,退休后也闲不住,经常去顾集中心学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提起这位老人,顾集镇中心学校的工作人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说“贾友昌老师经常来学校给这些孩子们辅导功课,有时候天气不好,他也来,而且都是义务的,从来不向学校提什么要求,学校想给老人一些补助,老人也拒绝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
平日里,贾友昌老人也是个热心肠。顾集有个百灵鸟戏剧团,经常受邀在界首及周边演出,他们演唱的戏曲台词大部分都是出自贾友昌之手。
据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目前遗体捐赠已经逐渐被大众接受,但是能像贾友昌夫妇这样付诸行动的很少。遗体捐献是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是人道主义工作领域中的重要内容。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遗体捐献事业,并加入志愿者行列,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肖宁 孙丹丹)
- 上一篇:公安题材微电影《守护》在界首杀青
- 下一篇:任寨:“好人一条街” 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