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鲍振平——读《村支部书记的好榜样鲍振平》有感

发布日期:2014-11-28   阅读:3213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20145月,我在单位的阅读栏里拿到了一本书,书名是《村支部书记的好榜样鲍振平》。

书不厚,仅百十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原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党总支书记鲍振平的事迹,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让这个淮北汉子的形象,深深地立在了我的心里。

我没有见过鲍振平本人。读完这本小书,翻看书里他的一些照片,从他身边那些乡亲的记述中,我开始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身在淮北大地,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们没有冲锋陷阵的机会,这个年代的英雄,话语不多,却始终站在乡亲们的前列,带好头,做好事,造福乡里。

20142月,积劳成疾的鲍振平,倒在他深爱的工作岗位上。

想起鲍振平,我总想起改造兰考的焦裕禄书记。

都是一样朴实的脸,方方正正,让人心中有亲切感油然而生。

都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小小七品芝麻官唐成虽话似戏谑,却道出百姓殷切的期盼。谁不希望有清正廉明的父母官造福乡梓,为民干事?焦裕禄是兰考县委书记,与县令唐成是同一级别,1962年他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时,面对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改变了兰考的面貌。1964514日,焦书记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鲍振平呢。村书记,也就是九品小官吧,是植根于土壤的农村基层干部,最接地气的一批。然而,正是这万千小官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这些年来,我在界首乡村接触到不少村官,他们话语不多,做事认真,性格朴实,能力或有高下,但土生土长的他们,为乡民做实事的心态却摆得很正。从他们身上,我对鲍振平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细数鲍振平的事迹,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把为民做事作为自己的本分。大到带领乡亲发展经济共同致富,小到贫困村民治病盖房,点点滴滴,无不竭心尽力,甚至于自掏腰包为乡亲垫付资金——这样的好干部,乡亲们怎不信任?2012年,阜阳市号召各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进度。鲍振平敏锐地注意到了好政策中蕴含的推动农村改革的巨大动力,立即身体力行,以“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粮给粮、要服务给服务”的“四要”贴心服务模式,打开了乡亲们的心结。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深知要动员把土地视作命根子的农民流转起来有多大困难。但是,坚韧的“老鲍”硬是用自己的热心和诚信做到了!村里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由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参加的鲍氏专业合作社,鲍振平从儿子手里讨了15万元资金,自己又凑了3万,累计18万元入股,一句掷地有声的“赔了都是我的!”让群众安下心来,信服地跟着他们的鲍书记,走共同致富的道路。这一年,朱庄村成功流转土地3980亩,“整村推进”,成为全市土地流转的先进典型。土地流转为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统耕统种,便于机械化作业,使劳动力得到了解脱,收割效率显著提高。第二年,全村群众整体增收近二百万元,真金白银的效益,让群众更加信任村委会的工作,以鲍振平为首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心贴心、心连心。

鲍书记走了,走得很突然。他留下的思想与财富惠泽民众,也让所有悲伤的人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平凡的村官。

农历正月十六那个夜晚,有多少人泣不成声,彻夜无眠?

走在朱庄村干净的街道上,道路两旁,干净的墙壁上一幅幅宣传文明生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壁画,看着在街边开着粉红色桃花的树下休憩老人平静的笑容,“如今好日子,天天像过年。”你会觉得这就是你要的生活。

     一个村子的面貌改变了,同时改变的,是村民的心。(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