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梦杰,你最近好吗?学习成绩又进步没有?快试穿一下我给你买的新衣服。”
“喂!振涛哦!最近学习怎样哦!生活费还够用吗!不够用!及时告诉我哦!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通话对界首市“好礼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好礼来说,几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的,12年里,乐善好施的张好礼累计资助捐款已达100万元,光资助的农村困难学生已有100多名,资助的农村困难大学生有61名。
张好礼是界首市光武镇张庄村农民,今年40岁。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初中毕业就参了军,在北京卫戍区当一名战士。严格的军营生活,锤炼了他的性格坚毅、诚信、果断;在部队生活了4年之后,张好礼退伍还乡。90年代,光武镇塑料小百货市场兴起,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成为中原地区的集散地,张好礼开始再生塑料回收加工。经过努力打拼,生活逐渐有些起色。正当他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展望的时候,厄运却降临到他的家庭。2002年,妻子查出患上了子宫癌!这消息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争强好胜的张好礼打入十八层地狱。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花光了家中全部积蓄,亲戚朋友能借的全部借到了。记得在最困难的时候,张好礼一个月到市民政局写了8次救济申请,每次都会批给300元、200元的补助金。虽然杯水车薪,但这笔钱在张好礼的心理,从此深深打上了爱心的烙印。他发誓:如果今后富裕了,一定要回报社会!
尽管拼尽全力,张好礼却没能挽救住妻子的生命。2005年8月25日,妻子带着遗憾离开了,留下了一身债务的张好礼和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妻子的去世,给张好礼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精神上、经济上,张好礼都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段时间,张好礼陷入了迷茫。但是,想想妻子一路走来的辛苦却背着债务离开,再看看需要照顾和培养的孩子,军人的素质使他坚强了起来。于是,他重又打起精神,迈开双脚,走上了创业之路,创办了“好礼塑业有限公司”。由于他精于管理,爱护职工,自己又能吃苦,肯拼命,走南闯北,发展了不少客户,他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每年纳税200多万元,企业被界首市评为“纳税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纳税先进个人”!
刚富裕起来的张好礼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他得知家住新马集的界首中学学生王国兆因为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又身患癌症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和不得不辍学的哥哥与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时,他连夜赶到界首中学,把2000元钱送到王国兆手里,嘱咐他要好好学习,注意健康,同时又拿出200元钱要王国兆给奶奶买点好吃的。王国兆拿着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钱,扑通一声跪下,给张好礼连磕3个响头,连声说:“叔叔,你是我的大救星!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像这样的资助对张好礼来说太多了——
光武镇北街居委会金庄村金阿全本硕连读的所有学费和一年2000元的生活费他全部承担!
小李庄行政村时庄村16岁少年时海宇,从高二年级605分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小海宇的父亲腰间盘突出,母亲心脏病,家庭十分困难,是张好礼资助他报名上学。
关庄村关振涛,父亲因脑部、腰部做过手术,肢体屈伸不便、身体不能负重,仅靠母亲一人打工维持全家的生活。2013年,关振涛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张好礼送上3000元钱,助其上学。
小李庄陈寨村的陈倩倩,母亲大病不能劳动,靠父亲一人打工养家,住房已倒塌,一家人住在陈倩倩的大伯家。陈倩倩考入杭州师范大学,8000元学费、生活费没有着落,趁假期在城里一家食品厂打工挣学费。张好礼把身上仅有的2600元全部拿出来,捐给陈倩倩,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说,“在学校遇到资金困难,随时告诉我,我汇钱给你,保证让你大学毕业。
李梦杰的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姐弟俩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张好礼了解到姐弟俩家庭情况后,主动和姐弟俩结为帮扶对子,长期资助姐弟俩,直到上大学。
刘苗苗,爷爷奶奶去世,父母均因病去世,跟着哥嫂生活,考入了山东外国语学院,假期打工挣学费,张好礼知道后毫不犹豫拿钱资助她上大学!
刘寨村程桂英,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2014年春节,程桂英在合肥住院动手术没有钱,张好礼送钱治病,助其一家度过难关。2015年春节,张好礼牵挂一家生活,又送来了2000元钱。
谷庄村、段庄村、刘寨村......光武镇各个村都有张好礼资助的家庭困难大学生在上大学!
12年来,他用自己辛苦打拼挣得的钱,扶贫助困,坚持资助贫困农村学生,使61多名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
致富不能忘本——这是张好礼对自己的勉励。除了对贫困学生的捐助,12年来,他还热衷于乡镇的公益事业,各项公益事业他都积极参与——
界首市孤岛“南极湾”小学慰问,他捐款5000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赶到市民政局捐款1万元!
镇村对贫困户、老党员、五保户及孤寡老人的慰问,他资助!他所在的村子修路,他资助!
每年,他还与光武镇党委、政府取得联系,积极对患有白血病、癌症患者等弱势群体进行无私的帮助。
他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也因此获得了 “第三届界首市道德模范”、界首市第三届“十大优秀青年”、阜阳市退伍军人“创业之星”的光荣称号。
他说:“人富了,应该回报社会。用我的爱心,唤醒更多的人,奉献社会。” 他的乐善好施,也感动了社会众多爱心人士。目前,在
在他的引导下,光武镇组织成立了“困难群体救助基金会”,并且得到了众多爱心企业家的支持,基金会捐款已达30多万元。同时,在他的带动下,光武镇已经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社会风尚,爱心捐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已蔚然成风。 (徐良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