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爱的老人:退休前,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忙碌不止;退休后,他们依然热心奉献,发光发热。他们,有时奔波在田野间,手把手教农民播种、育苗的技术;有时活跃在乡里乡间,为老人们送去丰富的业余生活;还有时,守护在留守儿童身边,为他们带去快乐,谱写爱之歌……总之,这群退而不休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奉献,一直在路上……
近路骑车,远路自费乘车,只要农民有需要,他就会立刻上门解决……今年73岁的刘保安,在退休后的13年里,总闲不下来,一次次踏上那片他爱了几十年的土地。
退休后,他与农户们打成一片
1967年,刘保安毕业于阜阳农校,历任界首市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员、食用菌研究所所长。2001年退休后,刘保安来到界首市关工委科教组工作。
在此后的13年里,他开始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无偿为“三农”服务。在他看来,带着一肚子农业知识闲在家,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这些年里,他总是“只要有人需要,就赶紧出门”。
其实,在刘保安即将退休时,就有一家外地单位要高薪聘请他,但被他婉言谢绝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下来更应该为家乡做些贡献。”刘保安给出的理由简单而质朴,但在这背后,是当时老伴患有糖尿病、他自己有高血压,都要常年吃药,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那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
回到了农户中间,刘保安很快与他们打成一片:凡是来访或电话咨询者,无论是谁都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请必到、要资料必送。倘若有人需要现场指导,他准会二话不说,近路骑车、远路自费乘车赶到,免费解决群众遇到的生产难题。
扎根泥土,他成了大伙儿的“保护神”
在与泥土打交道的日子里,几天不回家、回家吃凉饭、一天一顿饭对刘保安来说已成常态。刘保安有一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在刘保安双脚的上下移动中,去过很多地方。
201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刘保安接到田营镇姜湾村青年农民赵世杰打来的求助电话,得知其种植的5亩地大棚番茄、辣椒病害严重。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刘保安就推着自行车要走,老伴喊住他:“你每次下乡都安排好人给我打针,今天你咋安排的?”
听了这话,刘保安呆住了,老伴患有糖尿病,每天早晚要打胰岛素,今天自己走得急,竟把这事给忘了。于是,刘保安只好喊来孩子,给老伴安排打针事宜。
接着,刘保安赶紧又骑上自行车,赶往10多公里外赵世杰家的大棚。到那后,顾不上休息一会儿,刘保安就急忙查看了作物病情,又详细向赵世杰介绍了防治方法。
不久后,在回访时,刘保安又向赵世杰介绍了大棚马铃薯套种西瓜技术,赵世杰感动地说:“刘大叔热心又专业,真是俺们农民的保护神。”
热心的他,总闲不下来
有人说,刘老师总是很忙,其实比刘老师更忙的,是他的手机。“刘老师,现在可以种丝瓜了吗?”“刘老师,种早熟大豆要不要盖薄膜?”……每次,这些问题从手机里“蹦”出来时,声音都很大,刘保安说起解决办法,也滔滔不绝。但话的结尾,都会加上一句:“过两天去看看。”
这部手机成了农户们的“热线”,答疑解惑,帮忙联系农药、营养液、种子。它不分白天、黑夜地响起,而和它一样不分昼夜工作的还有主人刘保安。除了帮农户们解决问题,刘保安还深知,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俱进。
每年,刘保安都会自费订阅《中国食用菌》、《农业科技通讯》等杂志,随身带着,抽空就学习。十多年来,他先后撰写了农作物栽培实用技术论文51篇,并将很多有用的知识自费印刷,送给有需求的群众。
这些年,刘保安帮助过的群众不计其数,为此时常有人提着礼品登门感谢,但都被他一一谢绝。此外,刘保安还先后被阜阳市授予“科技进步奖”和“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不过,面对这些,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总会说:“我能用这双手发挥余热就很开心,这样今生就不留遗憾了。”通讯员于修波/文 记者王彪/摄
- 上一篇:应玉德 瓷板砖上展现绘画魅力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