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界首市认真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将依法行政作为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以完善制度、规范执法、提升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通过落实学法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在政府学法常态化层面,按照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和政府常务会议、每周工作例会会前学法制度,先后学习了《宪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新《环保法》《预算法》《审计法》等16部法律,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促进了工作的谋划和推进。在政府常态化学法的带动下,乡镇街道和政府部门普遍建立学法制度,制定学法计划,开展学法活动。以界首大讲堂为载体,分别邀请专家学者就《法治中国建设》《宪法》《预算法》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增强了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了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界首广播电视台、界首新闻网、界首时讯等新闻媒体开辟《法治界首》专栏,界首广播电视台开展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法治访谈活动32次,利用邴集乡梨花诗会、任寨乡苗湖书会、大黄庙会等民间活动和节会,开展送法下乡活动7次,将普法宣传基层化,使广大群众接受了法治教育,扩大了社会影响力。2014年开展的“18”法律夜市进社区宣传活动,被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界首市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区。
在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方面,界首市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实施意见》,修订《界首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制定《界首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规则》等议事规则,明确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范围和程序,完善决策体系,健全议事机构,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和效率。开展“民生实事”征集活动,通过征集意见会的形式对政府重大决策提出意见,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理清思路,完善工作体系,目前已经完成农业农村、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管理、科技创新等工作文件汇编8个,如印发的《界首市农村工作文件选编》,涉及农业、林业、财政、水务、扶贫、金融、土地、规划、建设等10余个部门27份文件,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农村工作体系,真正把农村工作统筹起来。这些文件都是在广泛征求部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意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修改达20余次,把文件形成的过程变成谋划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工作热情的过程。
界首市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根据严格执行预算、规范资金管理、调动镇村积极性的原则,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按照新《预算法》要求,将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执行收支两条线,接受人大监督,做到公开、透明、民主。对纳入预算的项目资金,完善审签程序,逐步建立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统筹与协调,先后整合环保、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奖励等工业发展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工业企业发展,提升了财政资金对扶持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在乡镇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规委会、土委会议事机构,明确议事规则,整合相关部门执法力量,对土地流转、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压实乡镇主体责任。
界首市采取强化人大意识、强化审计监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等措施,全力打造阳光政府。坚持重大决策提请市人代会审议制度,并形成决议,提高了决策的权威性。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人大常委会关于政府工作的评议意见,由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抓整改。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围绕审计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及各类专项资金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结合实际,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审计工作体系。对政府性投资工程,坚持控制价和决算两审制,2014年审减重点工程项目资金9842.8万元。完善了包括作风建设、督查问责、规范管理和审计4大类共27份责任追究机制文件,构建了完整的纠风、督查、问责体系,如今年3月14日,几套班子负责人带队现场督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并召开会议听取督查反馈意见,通过评比,在每个乡镇评出一个落后村,市纪检监察部门连夜召开会议,根据相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处理镇、村干部55名。通过问责,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和农村违法建设防控。
下一步,界首市将认真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严格依法行政,加快职能转变,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李冰松) |
- 上一篇:界首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 下一篇:福通法治广场落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