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集乡“两区”建设绘出“乡村好风光”

发布日期:2015-11-09   阅读:1736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让农民身在农村住着楼房,享受着城市里的服务,生活在美化绿化的村庄里,邴集乡开展“两区”(现代农业生产区、现代农民生活区)建设,探索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路子,逐渐绘出了一幅“乡村好风光”。

  自开展“两区”建设以来,按照“一体规划、两区同建、三产协调、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打造界首市“两区”建设先行区,实现了发展新跨越。

  科学规划是基础

  按照“两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广泛征求乡村两级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委托阜阳市规划设计院对全乡村庄建设进行了编制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委托安徽农业大学产业规划公司对全乡的产业布局进行了谋划。

  该乡现代农业生产区规划面积3万亩,一体规划、分布实施,其中省道204线以西为一期工程,以东为二期工程。拓宽西部环乡路,高标准建设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按照“珍惜彩叶树苗繁植区、设施蔬菜种植区、优质果品产业区、特色作物套种区、绿色原粮种植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7个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现代农民生活区按照“居住相对集中、各项功能完善、生活质量提升、生产水平提高、居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拆小并大、促散集中,计划建成8个中心村、7个次中心村。在实现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梯次推进,优先选择条件充足、群众意愿强、基础扎实的村,成熟一处启动一处,避免因快速推进、摊大饼式的城镇化造成的空心村、失地农民等新问题的出现。

  产业体系是支撑

  产业园区建设是直接对生产力的提升。邴集乡做足土地流转文章,实现规模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理念打造农业示范园,提升园区水平。把开展土地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相结合,打造产业园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省道S204沿线打造农产品物流加工产业园,修建完善道路、沟、渠、电等基础设施,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及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着重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园,扶持优势产业。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珍稀彩叶树繁殖产业园、油用牡丹产业园、优质果品产业园、设施蔬菜产业园和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园。

  该乡东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实施,通过两三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作模式被省扶贫开发办称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典范。振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流转土地2600亩,进行彩叶树苗繁育,目前已储存十多个品种的彩叶树苗300万株,亩产效益达260万元,创造了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卫星田”,获得了省市县领导及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公司于2014年吸收当地农民务工300多人,发放工资400万元;赵大千亩大蒜、秋季辣椒连年获丰收,经济效益可观;邴集西张现代农业园发展优质果木林种植600亩,文芝家庭农场药材800亩。

  以人为本住新居

  紧紧围绕以旧村改造为基础,以生产相对集中和土地相对集中为关键,大力实施村庄风貌改造工程,做好危房改造工程,安置好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人员。结合实际,拆小并大,用活土地复垦指标,引进大户参与代建农民住宅,有序拆迁安置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生活区建设采取整村搬迁和自拆自建的方式,按照农民生活需求,建设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户型,并建有可存放车辆、农具机械的库房等,加强路桥、排水、亮化、绿化、监控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生活区基础设施配套,用城市服务谋划农民生活区,确保群众拆得放心、住得满意,农民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同时,在村庄搬迁、改扩建的过程中,注重对一些传说、古迹等资源的保护,坚持了乡风民俗不能丢、文化特色不能少、田园风光不破坏。

  已建成西张村、东张新村、红石桥新村三个美好乡村示范点,2015年董寨美好乡村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已完成道路及排水设施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东张美好家园项目分三期进行,现已完成一期项目,二期工程正实施中;姜楼张忙自然村现代农民生活区正在做前期工作。

  强化服务是保障

  邴集乡“两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与市直有关单位进行结对共建,形成了加快建设的强大合力。逐步完善园区生产路、桥、沟、涵、电等配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园区发展“硬环境”,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实施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2万亩。按照市场化的思路,通过鼓励经营主体自建、财政补贴的方式,激发经营主体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同时,发放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责任书“两证一书”,确保持续发挥效益。与产业园区发展相适应,邴集乡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工作,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园区发展注入力量,有效促进园区发展。

  与“两区”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借鉴学习外地经验,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环境整治的专业化、整治效果,同时开展扩绿、增绿、护绿活动,为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创建美丽家园,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风光绘就在路上

  邴集乡大地上已呈现出“两区”建设的新气象,规模化的大棚种植在不断扩大,一村一品在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在不断增加,农业园区在不断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美好乡村在不停的建设中,部分村民已入住新楼房,偏远、空心小村在准备搬迁中,各种基础设施配套也在不断的建设完善中,农民生活区正在形成中。但是,“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聚各种有效力量共进的,不是一时之功,可以说,“两区”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邴集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两区”建设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担当,攻坚克难,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进每一个工作、每一个项目,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两区”建设顺利进行。下一步,将不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按照沟、渠、路、林、田“五位一体”建设思路,真正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把生产区建设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结合资源优势,打造主导产业,优化生产区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争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把界首市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成国家级林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界首“彩色苗木之乡”的美誉;依托振海彩叶树种繁育基地和邴集牡丹园两大龙头产业,扩大规模,引领全乡整体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家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的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绿色休闲乡村。同时,结合邴集乡民俗风情、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把深挖农业文化内涵与提高人的素质相结合,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依托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

  建设智慧农业,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设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解决农产品的保存、销售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综合能力,提升科技对“两区”建设的支撑水平。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做好扶贫项目的落地,帮助群众脱贫。

  加快“调转促”,推动全乡建设步伐。结合自己实际,奋力做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大文章,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升级改造农业园区建设,扶持蔬菜、水果、药材、养殖规模生产。实施农产品现代化、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益,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

  充分利用“两区”建设的利好政策,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项目,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美好乡村建设进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提升环境标准,打造宜居村庄,建设现代农民生活区。对部分空壳村进行整体搬迁,特别是对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加快进行建设。农民不出远门就可以在园区就业,工作、家庭两不误,让“上班入园区,下班进楼房”成为“新常态”。

  当前,邴集乡“两区”建设在加快进行,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两区”建设必将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过上体面的“城里人”生活,逐渐实现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