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机构,加大经费投入。2008年5月,界首市成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行领导责任制,抽调专人办公,全面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购置了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复印机等设施设备。同时,对各项非遗文化产业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彩陶文化产业园、伏羲文化产业园、翰墨文化产业园等初具规模。
开展普查,建立资料数据。2007年初,界首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普查,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1大类别,31个项目。包括民间传统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曲艺类、传统杂技、传统美术类、传统戏剧类等。同时,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库和资料数据库。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进行了采集,做到妥善保存。
加强保护,注重传承发展。一是加大非遗宣传力度。2009年底,新建占地20亩的界首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剪纸艺术展厅、界首彩陶博物馆和非遗传习所,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宣传非遗保护工作。二是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在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下,安徽大学开设了界首书会短期培训班,阜阳师范学院开设了界首彩陶、界首书会短期培训班,界首文化活动中心每年开设三期非遗培训班,界首职中开设了彩陶艺术培训班。目前培养界首彩陶、界首剪纸艺术人才近400人。三是注重传承发展。目前,“界首市彩陶研究所”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彩陶)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被安徽省文化厅评定为第三批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项目集成,开展汇编出版工作。随着界首市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非遗”项目集成、汇编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界首陶瓷》一书,发行2000册;《薪火千年·中国界首彩陶发展论坛论文集》一书,发行3000册;《界首史话·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集》一书,发行2000册;各类非遗项目宣传画册20000余份。
注重交流展示,扩大对外影响。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参加了浙江义乌非遗展、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北京“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中国成都国际非遗博览会、第五届皖西北贸洽会工艺精品展、安徽省民间文化工艺精品展、第二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艺术节、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皖鄂湘赣四省非遗展、太湖县非遗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交流、展演、展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树立了界首文化品牌,提高了界首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王海涛)
- 上一篇:界首市人大调研森林增长工程建设
- 下一篇:界首市召开大桥南路建设现场协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