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街道,市直各单位,各级文明单位:
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传播道德正能量,市文明委在全市开展月评“好人好事”活动。全市各单位、广大市民积极挖掘推报身边的好人好事,3月份,组委会共收到好人好事10件,其中东城街道1件,西城街道1件,泉阳镇1件,光武镇1件,田营镇5件,公安局1件。经组委会认真评定,选出界首市2015年3月份“好人好事”典型事迹6件,通报如下:
1.无怨无悔地照顾身患血液病婆婆和瘫痪丈夫的好媳妇刘玉。
2.刻苦钻研射击技术在军中荣立一等功的“枪王”张雷雷。
3.勤劳致富后经常助人为乐的宋艳妹。
4.15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失明瘫痪在床儿子的耄耋老人王素真。
5. 年过花甲之龄悉心照料身患半身不遂八十多岁婆婆的邱万英。
6.悉心照顾几乎瘫痪在床婆婆同时教育带动儿女孝顺照顾婆婆的朱秀侠。
上述界首市3月份“好人好事”典型事迹弘扬了社会正气,传递了人间大爱,其事迹将在界首广播电视台、界首时讯、界首新闻网刊登,对评上的典型事迹“好人好事”典型事迹将颁发证书,对于事迹优秀推报人,在年底也将予以表彰。
希望各单位积极宣传,明确一名好人事迹推报人,把单位内部的好人事迹挖掘好、宣传好,推报人对推报的好人事迹进行核实,确保事迹真实,并及时将核实过的好人事迹上报市文明办,好人事迹材料不少于200字。联系人:董志杰联系电话:4885721 邮箱:ahjswmb@sina.com。
附件:界首市2015年3月份“好人好事”典型事迹简介
界首市文明办
2015年4月22日
附件:
2015年3月份界首市好人好事典型事迹简介
1.刘玉:好媳妇亲情感人至深孱弱身躯撑起一个家
一名弱女子,以纤弱之躯,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照顾身患血液病的婆婆和因尿毒症引发骨病变瘫痪的丈夫,每天喂饭、喂药、擦洗身子、推拿按摩……她用无私的爱唤起丈夫和家人对生活的信心,用女性特有的贤惠营造出一个“最美家庭”。她就是被东城街道办事处东顺河社区居民广泛称道的翠园小区居民刘玉。
经历苦难她却坚强
今年38岁的刘玉出生在界首市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姊妹4人,她排行老大,虽说家境不是特别富足,但是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其乐融融。然而不幸的是当刘玉12岁时,母亲却突发病故。原本春蕾花开的年岁,就这样提前步入生活的“寒冬”。刘玉每天坚持一边上学,一边帮着父亲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刘玉,反而愈加磨砺了她自强、刚毅的不屈性格。随着妹妹和弟弟慢慢地长大,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进入2003年,经人介绍,刘玉和东城翠园小区居民刘严结婚,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刘玉携手刘严和公婆一起开始了新的家庭幸福生活。
遭遇病魔因爱坚守
2011年2月,33岁的刘严因腰痛查出患上尿毒症,先后辗转阜阳、蚌埠、南京、北京等地治疗,随后开始了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治疗,自此打破了一家人原有的温馨而平静的幸福生活,高昂的医疗费用开支让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了生活的“冰窟”。
每天一大早,刘玉就得起床开始忙碌了,除了定时去给刘严到市医院做血液透析外,她还要为丈夫、公婆和儿子煮饭、洗衣,及时为丈夫按摩、穿衣、抱丈夫上轮椅晒晒太阳……一切安排妥当后,才放心去临近的购物广场做临时工。
由于常年的血液透析,刘严身体免疫力逐渐丧失,到了2014年5月,不得已转为低钙腹膜透析液进行腹透,一天四次,每天连续12个小时的腹透,导致刘严病发性骨病变,生活不能自理,把刘玉牢牢地拴在了家里。几年间,刘严靠透析维持生活,未解过一次小便,大便完全靠刘玉用手去掏。即便这样,刘玉每天都会鼓励丈夫树立生活的信心,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别人早已进入了梦乡,这个时候刘玉还要按时为丈夫翻身、擦洗,防止身上长褥疮。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常年的日夜操劳,婆婆郭华也查出患上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一段时间内,刘玉一边照顾丈夫,一边伺候婆婆。在婆婆面前,刘玉从不愁眉苦脸,她常对婆婆说:“这样的日子是苦了点,但是只要咱一家人能天天在一起,就是幸福。”
面对常年需要伺候的丈夫和婆婆,面对需要花钱的孩子,面对年年都再增加的医疗债务,面对繁重的家务……对于一个柔弱的女人而言,压力可想而知。看着刘玉在家里整天的忙里忙外,已是花甲之年的公婆心疼儿媳,也主动尽可能地照顾刘严,唯恐儿媳身心疲惫。丈夫刘严和公婆也曾表示刘玉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希望她可以考虑换个生活环境,劝刘玉至少还是出去打个零工,和同事说说笑笑,这样或许可以减少她的心里压力。可是,刘玉从来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读着丈夫那渴望的眼神,看着婆婆期盼的目光,她知道丈夫和公婆是心疼她、爱她才会这么想的。
“其实,有时候熬不住我也会哭,不过都是背地里哭。哭完了又会想,哭又能怎么样呢,日子还不是要一样的过啊,那还不如笑着过更好。”谈及今后,“再难也要坚持!”刘玉显得很从容、很坚定。就是这样,她从来就不让别人看见她的苦,在外人眼里她话语亲切有力,好似女强人。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苦和自己的累。几年来,刘玉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用纤弱的身躯挑起家庭的重担,无怨无悔地照顾家人,生活的艰辛从未磨灭她对丈夫和家人的爱,周而复始,就这样一直坚持着······
责任担当感恩社会
一家人生活,不仅是因为爱,还有互相的责任和担当。由于渐长的医疗开支,已经花光了全家的积蓄,并欠下亲朋好友外债10多万元。目前,刘玉一家人的生活完全靠公公一人每月2400元的退休金维持。面对着困难的生活,刘玉说:“公公年轻时在搬运站工作,辛苦了一辈子,如今老了,本应该享享福了,就因为家人患病,还让公婆日夜操劳。我还年轻,身体还好,我更有责任担当起这个家庭。不管怎么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一天天过呀。好在社区为我们办理了低保,也有医疗救助,我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诚然,责任让刘玉选择了坚强。面对社区为其家庭组织的爱心捐款,刘玉说:“送面锦旗,表示我们全家的谢意。”面对社区“好媳妇”的荣誉,“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简单的话语,彰显了刘玉作为一名平凡女性的坚毅和伟大。
一路走来,生活之路充满着太多的艰辛,刘玉从未被生活的困难吓倒,她敬老相夫,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以孱弱的身躯,乐观、豁达、责任、担当的精神,孝老爱亲的大爱行为,化解着亲人身体和心灵的痛苦,用爱心延续着丈夫的生命,让人们明白了“爱”的真谛,她的付出唤醒了众多人的心灵,让这世间充满真情与和谐。(推报人:尚振才)
2.界首小伙张雷雷跻身国际“枪王”行列
近日,界首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带着慰问品,来到泉阳镇张楼村看望张雷雷。村民们这才知道,这名大家看着长大的小伙子曾在国际特种狙击手比赛中大显身手,并跻身国际“枪王”行列。
训练时他被射击教官看中
2007年,18岁的张雷雷报名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的一名战士。3个月的集训结束后,张雷雷被团机关看中,到相关科室做了一名文员。因为做事踏实,头脑灵活,他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2010年,师首长到张雷雷所在的团检查工作,张雷雷负责接待,被师首长看中,随后调进师机关工作。工作一年后,张雷雷开始审视自己的未来。他觉得,既然来当兵,就要到一线部队去接受锻炼。随后,他向师首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适逢某集团军特战旅正在选拔优秀战士,张雷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报了名。据张雷雷介绍,他一直倾慕特种兵,也知道某集团军有个特战旅,但出于职业关系和部队的纪律,此前并未关注过这支部队。
2011年12月,张雷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特战旅的一员,又一次开始了3个月的集训。这次集训,他被射击教官看中,成了一名狙击手。想继续做一名特种兵狙击手
2012年初,相关部门获悉,哈萨克斯坦“金鹰-2012”国际特种狙击手比赛即将举办。当年2月份开始,北京军区就以国际特种狙击手比赛标准细则,集训全区侦察(特种)兵狙击手。
据张雷雷介绍,当时参加集训的狙击手有160多人,其中一些人是部队多年的射击冠军,选拔进行得异常“残酷”,最终他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5名“枪王”中的一员,奉命参加哈萨克斯坦“金鹰-2012”国际特种狙击手比赛。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参加该项赛事。
这次比赛有中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及主办国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17支参赛队参赛。张雷雷和战友们取得了优异成绩,在17个比赛课目有14个领先,张雷雷所在的狙击小组以绝对优势获总分第一。
今年7月份,张雷雷将从某陆军军官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军官。
3.助人为乐宋艳妹
宋艳妹,1991年从界首市副食品公司下岗后,东拼西凑10万元和朋友一起投资购买了一辆38座的客车,开始了从界首到武汉的辛苦之旅。寒来暑往,一跑就是十四年,随着武汉到界首的火车通行,生意不如以前红火,爱动脑筋的“辣妹子”开始构思是不是该转行了。于是,投资25万元的宏亮酒店于 2005年5月开业了。从当时15名员工增加到现在的30多名,从12个桌位增加到如今的28个,这其间凝聚了宋艳妹多年的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受过多少苦,只有宋艳妹心里最清楚。直到现在,她终把宏亮酒店经营成界首市的品牌餐饮店,她坚持做事情先做人的准则也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佳话。
在邻里眼中她是让人翘起大拇指的女能手,可让你想不到的是,她还是一个乐行善事、助人为乐的热心肠,都说她像雷锋一样,好事做了一箩筐。
1996年跑车的一天,宋艳妹在打扫车上的卫生时,捡到了一个遗落的包裹,打开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原来它并不是废弃物,里面有36700元现金整齐的躺在里面。当时这笔钱是一套房子的价格,跟车的司机和售货员非要分这批钱,可是宋艳妹坚持要找回失主。当田营的7个小女孩慌慌张张的找来,看到几个人打工一年的工资完好无损时,感动的双泪直流,噗通,就给宋艳妹跪下了,于是宋艳妹就多了一门亲戚。
邻居老郭家属去世了,借了16700元的建房款不但没有归还,就连丧服和棺木都是宋艳妹帮助解决的,以后她的三个孩子就像成了她的孩子,直到每个孩子成人结婚,她都是伸出温暖的手,就像一个母亲帮助每个孩子度过人生每个重要关头。
48岁的安庆人王文斌,单身生活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有一天晕倒在大街上。当宋艳妹知道一个外乡人举目无亲又没有经济收入,一个人在大路上将要饿死的时候,她熬了米汤一口一口的救活了他,从医院出来后就一直住在宋艳妹家里。后来,宋艳妹为他寻了个收鸭毛和鹅毛的买卖,给他拿出创业资金,手把手的教他做小生意,直到他能够养活自己。七年零八个月的日子里,宋艳妹一直对他像自己的兄弟,直到他老家亲戚听说他在这很好,找人来把他接走。
她店里的员工无论是结婚、生孩子还是家里有什么困难,她都是跑前跑后,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所以多年来,员工们都把她认作自己的亲人。
在社区,她不但在很多家庭生活困难时候伸出援手,还帮助很多零就业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亲手指导他们学一门手艺,用自身的经验指导他们做一行生意,掌握一门手艺,直到让每个家庭不愁温饱,孩子重上学堂,一家人重燃对生活的信心。
无论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店里的员工,宋艳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凭良心,只有用心待人,才能让我们的事业更长久,生活更幸福。(推报人:张昆闫玲玲)
4.最美母亲王素真 84岁还在养育儿和孙
在界首市光武镇黄寨村,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84岁、儿子37岁黄西洋(瘫痪在床)、孙子17岁(上学),一家全靠母亲维持支撑,无任何经济来源;但是,母亲不离不弃,无怨无悔,鼓励儿子坚强生存;激励孙子努力读书,她就是最美母亲---王素真!
母亲---王素真!丈夫与1999年病逝。儿子黄西洋,1978年生人,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1997年结婚,1998年生一个儿子。2000年确诊为强直性脊椎炎,腰椎、颈椎及下肢强直,双目失明,瘫痪在床,妻子无奈,别子离夫,奔走他乡,从此以后,一家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母亲身上。孙子上学,靠政府救济、亲戚邻居帮助。儿子一日两餐(因家贫穷,一天只吃两餐)全有母亲喂养!儿子大小便,母亲料理,儿子翻身、伸腿、弯腿,全有母亲照顾,就这样,84岁母亲王素真已坚持15年。15年里,王素真千辛万苦,照顾瘫痪的儿子;15年里王素真坚强信心,抚养孙子;15年里,王素真节衣缩食,维持这个家;15年里,王素真感冒发热,不吃药、不打针,支撑这个家;15年,5475天,王素真苦撑熬了过来!问及今后的日子,王素真没有灰心;没有绝望!这位坚强的母亲说道:有共产党!有人民政府!就是俺老了,政府也会照顾俺儿子的!也会抚养俺孙子的!这就是最美母亲坚强不倒的支柱和信心!(推报人:徐良)
5.邱万英:李相自然村的邱万英,今年已经60多岁,她还有一个80多岁的婆婆。5年前的一天,婆婆脑溢血入院,在婆婆住院的日子里,邱万英没睡过一宿安稳觉,夜里一听到婆婆有动静,她就马上起来看看婆婆的情况。经过精心医治和护理,她的婆婆终于出院了,但却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痼疾。婆婆的儿子长期在外,照顾婆婆的事几乎全落在邱万英的肩上。邱万英隔三差五为老人洗澡、洗头。每次给老人换洗被褥时,她先把老人抱到另外一个屋子,然后开窗换换空气,再把老人抱回来。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她的婆婆没生过褥疮。婆婆常年卧床不起,心情时常不好,脾气也变坏了,有时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动。邱万英知道,这时候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鼓励,她经常耐心劝慰婆婆,陪老人聊天,婆婆的心情逐渐好转。数十年来,邱万英孝敬老人,始终如一,村里人都说她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媳妇”。(田营镇推报)
6.朱秀侠:朱秀侠现任魏窑村计生专干,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家里温柔贤惠,是村里公认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媳妇。朱秀侠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一切都由朱秀侠一个人担着,要照顾老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还要把工作做好,真的很不容易,但朱秀侠从来都没有埋怨过。她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重担,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给婆婆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朱秀侠公公去世的早,婆家的三个兄弟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娘,朱秀侠跟丈夫商量后,就把老娘接回自己家,义无反顾的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朱秀侠照顾婆婆的第二年,婆婆患上了半身不遂,几乎瘫痪在床,朱秀侠不仅自己为婆婆端屎倒尿还教育自己的儿女要孝敬老人,她儿子女儿每次放假回来,都抢着给奶奶洗衣做饭。朱秀侠的家庭非常和睦,夫妻恩爱,儿女孝顺,邻居都非常羡慕。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爱心、孝心一路走下去。(田营镇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