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阳:红薯深加工 延伸种植产业链

发布日期:2021-01-11   阅读:1712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进入冬季,正是加工三粉的季节,走进泉阳镇王付全村创业经济服务有限公司粉丝加工车间,粉面搅拌机、打粉机,机声隆隆。伴随着咚咚的敲打声,一个个面团变成一根根细细的粉丝落入滚烫的锅中,捞粉、挂杆、冷冻,工人们紧张有序忙碌着。

  据泉阳镇王付全村党总支书记王允龙介绍,今年村公司加工的主要有粉丝、粉条、粉皮、粉粽等几个产品。红薯是当地种植的,粉面、粉丝、粉条是公司自己加工的,不加明矾,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生产,整个产业链都能看得见,质量上有保障。现在一天可以加工粉面3000多斤,今年计划加工10万斤,村集体经济可以增加收入70万左右。

  泉阳镇土壤富含红薯生长所需的有机质,适宜种植红薯,种植的红薯不但口感好,淀粉含量也很高。随着安徽丰絮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园“两薯”繁育种植基地的成立,有了脱毒种苗,有了种植技术指导,又有了回收深加工,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高涨,从原来的一家几分地的小规模种植,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亩、上千亩的规模化种植,这也给红薯深加工提供了稳定的货源。

  “泉阳镇依托安徽丰絮农业‘两薯’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扩大红薯种植规模,延长产业链,走产品深加工之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泉阳镇党委副书记刘俊峰说。

  红薯深加工,不仅解决了群众种植红薯销路问题,提高了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当地红薯种植产业的发展,让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

  “以前我们种红薯,大部分都是喂鸡喂猪,种得也少。现在我们村有了红薯加工厂,红薯挖回来就可以卖给村里,为我们增加了收入,现在我们种植的面积也增加了,种红薯效益比种小麦、玉米高,我们也得到了实惠。”王付全村村民王宗成说。

  把新鲜红薯加工成粉面、粉丝、粉条等产品,需要很多道工序,需要的人工也多,这也给村里的群众和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我在这干活,一天40块钱,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现在家里不愁吃,不愁穿,收入也稳定了,日子越来越好。”泉阳镇王付全村葛庄贫困户葛永梁说。

  红薯生来不算粮,粉条飘飘滋味长,水去浆来淀薯魂,延长链条造辉煌。经过深加工后的红薯身价翻了几番,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村民增收的“金疙瘩”。如今的泉阳镇通过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不仅把红薯做成了粉面、粉皮、粉丝、粉条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还注册了商标,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逐渐形成了红薯种植、加工、制粉、销售的全产业链,泉阳“三粉”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白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