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服务填平“网上算命”泥坑

发布日期:2020-02-04   阅读:3738次   来源:昆明日报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一个文化不高的待业青年,摇身一变就成了坐拥千万“粉丝”,在网上替世人指点迷津,提供人生方向的“大师”,而其背后更是一个有着明确分工的诈骗团伙,每年获取上千万的非法收入……近日,央视一则揭露网上“算命”骗局的新闻引发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对新闻事实感到惊诧的同时,也一定会进一步思考,究竟是什么,让“算命”这一与科学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古老行当,在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互联网上生根发芽,大行其道?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现代民俗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超自然力量的笃信、对未知未来的好奇、对当下生存状态的焦虑,是算命术得以产生发展的三大心理支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超自然的笃信己经基本被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所取代;对未来的好奇则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开发新技术、追求新生活的冲动与行动。与上述二者不同的是,“生存焦虑”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消解,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愈演愈烈。

  通过央视对网上算命受害者的采访也可以看出,就业压力、职场受限、婚姻冲突、生意不顺,种种现实问题带来的生存焦虑往往是人们寻求算命、掉进罗网的第一动因,而“大师”的根本目的虽然是骗取钱财,但其种种精心设计的话术,在客观上却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疏解心理压力,进行心理按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消解生存焦虑的客观心理需求,而这正是受害者们对“大师”深信不疑,言听计从的重要原因!

  本来,对于经久不衰的生存焦虑问题,现代社会己经找到了科学理性的解决途径,正规的心理服务机构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是,在这一领域,中国与世界发达水平相比还显得比较滞后,不但公众的心理科学意识水平普遍不高,相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很大缺囗——例如,在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在中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美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有3000多所, 在中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只有60所左右 。而且,学历教育中,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极为稀少 ,极少数培训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当现实决定了人们很难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解决心理问题、疏解生存焦虑时,又如何能责怪他们在焦虑的催动下病急乱投医,主动跳进网上算命的泥坑呢?

  网络空间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科学不去占领,迷信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人们疏解生存焦虑提供科学可靠的正规途径,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依据当前状况,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认识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平衡发展 ,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在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加投入 ,有针对性地在一些高校中增设该专业的学科课程,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 ,着力建立有效督导 、监督和评价机制。另外,还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大趋势,将上述工作与互联网发展深入融合,用科学的武器驱散迷信的阴云,打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