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典即将举行。9月23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了一个名为“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的大型成就展。《时政新闻眼》也跟着去看了,走进这个展览长廊,就宛如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这个展览9月24日起向公众开放。接下来就先睹为快吧。
△习近平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这些“新中国第一”,你知道吗?
△展览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主题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展览的全名是“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展览以编年体为时间主线,安排设计了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五个部分。其中“屹立东方”对应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对应1978年至2012年,“走向复兴”对应2012年至2019年。
在这五个部分,共选择展出了150个“新中国第一”。所有这些“新中国第一”都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方便观众辨认。
△1956年7月,“解放”牌CA10型载重汽车驶下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
△1958年7月,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生产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
△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800次。
△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1988年9月,中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应用气象卫星的空白。
△1988年10月,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除了这些统一标识的“新中国第一”,展览上还有许多的“新中国第一”亮相。
△1951年11月,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颁布,至今已先后颁布9套广播体操。你还记得哪一套广播体操的动作?
△你知道你出生那天是什么天气吗?展览上就开设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互动环节。
△1982年3月签发的新中国第一号博士证书。这个幸运儿是当年42岁的中科院理学博士马中骐。
△1986年10月,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四川诞生。这是第一代农家乐——徐家大院新旧对比图。
中国人身边的这些日常,走进了新中国的历史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的历史密不可分。在这次大型成就展上,不少来自普通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物品走进了展厅。来看看有哪些勾起了你的回忆。
《时政新闻眼》发现,有五个中国家庭,被“搬”进了大型成就展的现场。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不禁让人缅怀过去的日子,更感怀时代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的婚房。1950年5月,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居所“地窝子”。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可御风沙,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再现。两个“家庭”就这样“毗邻而居”。
展览上的这些展品,见证了新中国的脚步
这次展览除了图片展板、各种模型、视频资料外,还有不少比较珍贵的实物展出,其中大部分是原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选举票。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冷枪手张桃芳单兵作战32天,毙伤“联合国军”214名,创造了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这是他使用的苏联造M1944式7.62毫米步马枪。
这次展览体现了历次党代会和重要中央全会、五年规划(计划)等方面的跨段主线,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展示手段,展示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9月23日已经正式开幕。一个个高光时刻,一个个历史瞬间,一个个再现场景,此外还有7面英模墙、60个关键指标、十几块橙红色主题展板……要感受这条“时光隧道”,您还得亲身体验。
根据公告,国庆节前将举办若干专场参观活动,届时展馆将临时封闭。具体开放时间为:9月24日和26日全天、27日上午、28日下午、29日下午对公众开放,10月1日将暂停展览一天,10月2日以后正常开展。另外,9月29日起,社会公众可以参观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guoqing70.cctv.com)。
监制:申勇 徐冰
记者:龚雪辉 王卉 郁振一